作者|吴邪 苇笺
“今年地点变远了,规模小了不少,参会人员看上去也没以前多了。”在2024年春推会现场,一位电视剧发行人员告诉河豚君。
这是今年首都电视节目春推会举办的第二天,河豚君发现,公开展台仅剩下西嘻、咪咕、完美、华策四家。当天下午的自主交易环节,近三分之一的商务洽谈房间大门紧闭,敲门也无人回应。在商务洽谈间,河豚君也很少见到人群聚集状况,有的是几位老友在内聊天,有的则是发行人员独自守候。一位发行人员告诉河豚君,如今已经很少有实际的交易在春推会期间完成,大家更多是在交流信息。
前有香港国际影视展,后有紧接着召开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此次春推会显得没有往常热闹了。去年春推会恢复线下举办,还有剧集、短剧和影视投资的三个论坛加上短剧创投路演活动,而今年只剩下一个论坛活动。
但在交易之外,春推会仍然是我们预见未来一年文艺创作风向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开幕式当天的剧集发展论坛,主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各位学界、业界代表共聚,对严肃文学改编、短剧热以及科技对影视的赋能进行探讨。
比如春推会今年第一次在推优评选时设置了“年度值得关注微短剧”奖项,短剧风口正盛,逐渐“上桌”,短剧精品化成为主流机构所鼓励的趋势。
去年,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在演讲时拿出手机,代替了之前的小本子,还被人解释为”嘉宾演讲的工具都在进化迭代了“。到了今年,李京盛再次拿出了小本子,说出的十个关键词中,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
打破古装历史剧边界,再掀经典文学改编热
2019年春推会举办期间,解除“限古令”的消息突然在业内传开。彼时,春推会现场的古装剧项目较往年少了许多。近年来,古装剧中的宫斗内容减少,更受主流鼓励的历史题材和较为安全的甜宠题材大幅增加。
而近两年春推会大家讨论的话题中,古装剧从未缺席。
”影视作品的发力点,我认为是在古装剧和历史剧二者的结合上寻求新的形式和内容突破,打破目前人为划定的内容界限。“李京盛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和“讲好中国故事”后的第三个关键点,着重谈论了未来古装剧与历史剧的合流之势,希望结合两方长处,”把古装剧细腻、唯美、精致、流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剧的厚重、严肃、真实、深刻的内容表达合二为一。”
李京盛的发言也为指明了方向:古装与历史正剧的结合将是未来主流。“要让古装剧承载更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回归历史真实事件、人物和细节,而不是全凭虚构和架空;要让历史剧具有更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不能全凭史实的堆积。”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也提到,过往我们常常以历史正剧与史实相符的程度来划分高低,”但是不是跟史实符合程度高的剧就一定艺术水平就高呢?未来我们应该打破这种界限“。她以《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为例,说明可以通过一个小切口,展现非宏观的技术历史观,走进历史深处,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反映我们当代人的精神视野并剖析人性。
与当下性的结合不仅是历史正剧需要努力的方向,经典文学的影视化改编也需要以此为鉴。
“经典文学改编是影视剧的文化养分和文学养分,也让文学插了一个传播更快更广的翅膀“。李京盛认为,经典文学改编未来着力点,是继续开拓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发掘更多文学遗存,让经典文学与影视作品相互赋能。
2022年,改编自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的《人世间》成为现象级年代剧,严肃文学改编就曾成为行业热议话题。去年,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余华的先锋代表作《河边的错误》等都曾引发“破圈”热议,到今年年初,《繁花》的热播再次开启未来一年的经典文学改编热潮。
通常来看, 被改编的严肃文学主要有三个出处:一是知名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又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的作品和得奖作家最为抢手。去年河豚君在采访博纳董事长于冬时,他就曾以得奖文学作品和各省作协主席为脉络寻找适合改编电视剧的小说。之前他看中上海作协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时,才发现作品还没出版就已经被新丽买走了。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作品。三是《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期刊上发表的作品。
未来一年,也有不少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作品亟待播出:改编自徐则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北上》导演是姚晓峰,编剧为严歌苓,预计今年播出,根据作家陈彦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主角》,根据亦舒两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承欢记》《玫瑰故事》等。
严肃文学的影视化首先要面临原著的改编之难,《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就曾分享,在改编之前,她曾与原著作者梁晓声开过三次会,最后一次谈及剧本开头的具体设计,梁设计的桥段“强化了小说剧本本就突出展现的苦难晦涩。正好和我的想法相反,当时我正在挖空心思想办法让这部剧明亮起来。”她发觉创作理念无法调和,为让自己不受干扰,不再与原作者进行交流,好在后者懂行且宽容,自此不再过问。
“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所以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王海鸰说。
无论是古装剧、历史剧还是经典文学改编,都越来越讲求历史性与当下性的结合,让历史中的故事与人物与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正在实现新的碰撞。
短剧长剧“争锋”,文旅融合成风
如果说严肃文学在影视改编的兴起,是一种革新式的古为今用以及审美回归,那么短剧的兴起,则是河豚君感受到的第二次传统与新质的碰撞。
今年,短剧首次登上首制协年会推优名单,得到行业主流认可。《反诈风暴》《大妈的世界贺岁篇》《逃出大英博物馆》《全资进组》《我回到十七岁的理由》《锁爱三生》六部微短剧,在近30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年度值得关注微短剧”。
23年,可以算是短剧元年。从业者争相涌入赛道,作品数量井喷式爆发。不少影视公司自己或以旗下子公司的形式,开始浅尝短剧业务,看到市场变化后,选择以投资方身份进入市场的公司也不在少数。集中式的被迫成长,虽然形成了行业规范、产业链结构、从业人员平均素质等一系列需要完善的问题,但它也因此有了可调整的方向。
一方面,23年各家平台发布了种种管制公告,主动治理行业环境。另一方面,短剧的市场表现得到了正视,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开幕式上,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韩云升在谈及新质生产力的布局重点时提到,本次将在扶持类别上打破电视与网络的界限,对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片、纪录片、节目等类别分别进行整合优化,关注培育网络微短剧、网络电影等新型业态。优化基金扶持规模整体较往年提升70%。除此之外,支持在京拍摄,在电视剧审查上开辟绿色通道,专注人才建设等也成为建设重点。
在会场,不少短剧从业者相互交流,短剧投流的房间前门庭若市。河豚君和不少从业者沟通后,也发现了大家对“短”追求和指向都更明显。
这样的行业趋向正在和长剧生态进行碰撞。
“微短剧不仅是单纯的短剧了,而是一种大众审美的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直观地点名了长短碰撞的格局。
“如今的长视频、中视频创作面对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如果有短小精悍且能够获得高利润的内容出现,大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做长视频呢?长剧和短剧的劳动量差距很大,当下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动的格局当中。”
当然近年来,集数连年下降成为长剧主流趋势。意识到自身短板的长视频,已经在寻找内容平衡点。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就表示,爱奇艺将持续开拓剧集市场新样态,鼓励《我的阿勒泰》等迷你剧的推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碰撞,则是在风口下的内容创作手段。
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的演讲《2024年中国电视剧发展十大关键词解析》中,“文旅融合”成为了重要的十分之一。
“文旅融合既是今后电视剧的一条创作路径,也是电视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他的态度十分开放。“在文旅融合上,有心栽花也好,无心插柳也罢,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当然,能够有主观的创作意图,那就更好。”
回顾23年一年,因影视剧而走红的景点、影视拍摄地、传说故事不在少数。通过剧集内容,大众对文化、生活的热爱被强势激发,又自然地转化为消费和生产力,促进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向好发展。文旅融合,可以看作在“旧”的内容和创作中,植入新风向,但同时也是内容创作者寻求创新和用户思维的成果。
我们也期待,未来内容行业会出现更多新旧碰撞,激发更多创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