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快讯|俞永福宣布阿里影业不与电影公司竞争,王长田和叶宁都说好

谈到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座几位大佬都表现出了信心与期待

一身便装的俞永福俞永福站在了台上。这位新上任的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谦逊地以上海电影的新人自居,“平时穿什么今天就穿什么,我是典型的IT男,”他笑道。

6月18日上午,第20届上海电影节首场金爵论坛暨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举行。作为主办方之一的阿里影业,邀请了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华谊兄弟副总裁兼华谊电影公司总经理叶宁、以及美国知名制片人Michael Shamberg共话电影产业新基础的思考与实践。

一上来俞永福就给阿里影业改了名,“阿里影业不想做传统电影公司。中国的电影公司已经不少了,我很想叫’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作为非传统电影人,俞永福更多思考的是在资金、人才、风险三高的电影产业里,阿里影业如何从基础设施的角度对产业升级起到作用,和其他产业参与者在用户、商业和内容层面产生生态关系。

“阿里影业定位为基础设施公司,在我从业期间会非常坚持。对上游内容公司来说,我不会作为竞争者出现。”

任何基础设施都服务于产业,而不是服务于某一家公司,可以看出,作为“三年级生”的阿里影业,已经开始了公司平台化的进程。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是俞永福对于电影产业基础设施概念的定义:“1阿里的电商平台每月的月活用户超过了5亿,阿里文娱集团月活用户也超过了5亿,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让这两个5个亿产生交集?”

“永福有一天会收回自己的话,正如我今天要收回自己过去的话。”王长田一开口,就引发全场热烈笑声。以宣发起家的光线传媒,如今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内容公司,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者”。

“我们不仅做营销发行,也在做生产,我们还投资了60家内容公司。”比起俞永福的意气风发,王长田玩笑中带着意味深长,“永福承诺了不跟我们竞争,但我觉得有一天我们还是会狭路相逢。”

“永福还是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力挺俞永福的叶宁以自己的经历举例,“坐在会场的时候我的信息又响了,是淘宝给我的送货到家。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个生态系统了,他们是中国电影最无可限量的可能性。”

代表传统电影人的他如今更乐观拥抱新变化:“今年对于电影行业是前程清楚的一年,前几年大家浮躁得都找不到北了。对任何电影公司而言,大家各自有特点和资源,但最终我们会殊途同归,用自己的资源去成就好的内容,content is king。”

“任何产业都会经历产业升级,而每次产业升级,最大的变化是产业的基础设施。”俞永福用阿里影业自身的案例举例:

从用户触达角度,年初阿里投资并发行了安培林影业的《一条狗的使命》的成功发行。受限于没有大牌明星等各种条件,业内预测其只有5000-8000万票房的体量。但通过大数据对用户精准的画像,阿里影业针对宠物用户、年轻女性、亲子家庭进行智能宣发,最终这部片子在中国的票房超过6亿。

“在美国我们有很多方式把小成本做大。”Michael表示,“比如一些原创电影,通过Netflix等数字平台进行线上发行。还有手机拍摄电影,让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拍摄者,不是简单模仿过去的从业者,而是运用新技术创造新的拍摄模式,降低电影制片和发行成本。”

微信图片_20170618115119_meitu_1.jpg

从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的角度,阿里影业将衍生授权业务进行了集中,俞永福透露,尽管还未上映,影剧联动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商品销售额已超过3亿人民币,创下国内衍生品授权的新纪录。

谈到中国电影的未来,在座几位大佬都表现出了信心与期待。“中国电影制作水平是在提升的,只是爆款这两年少了一点。”王长田认为,“不要把全部目光集中在票房上,电影还有其他收入来源于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中国在这写领域规模迅速扩大,我预测3、4年之后,我们来自票房的收入和其他收入会基本持平,文娱公司收入会是票房的2倍以上。”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