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部片单到电影行业“水电煤”,理工男俞永福能否摆渡阿里影业?

既然要做平台,阿里影业要赚的是谁的钱呢?

俞永福作为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的第一次亮相,只有短短5个小时。他马不停蹄地出席完论坛和采访,然后迅速搭上了离开上海电影节的班机。

酒会与社交间的觥筹交错,并不是这个理工男的爱好。走马上任统领阿里大文娱的他,如今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在“实业”上,也就是他在上影节论坛提出的电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

步入“三年级生”的阿里影业,已经不再是初生牛犊。比起去年上影节一口气公布17个项目,然而40%左右并未进入实际开发,如今接手阿里影业的俞永福显得更加务实。“的确有一部分(项目)成了PPT。今年我们没有办××之夜,还是先做了再说。”

1.复盘阿里影业前三年,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去年年底《摆渡人》的上映,把阿里影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面对口碑的争议与票房的不尽如人意,俞永福道出了阿里影业高起点创业的尴尬:“作为第一部主投主控的项目,我并不觉得这‘第一枪’打得差。大家感受到的压力在于只要带着‘阿里’两字,所有人的期待一下子就到了这么高!”他把手举过头顶。

自从2014年8月,阿里以62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而成立阿里影业,虽承继了文化中国此前与周星驰、王家卫、陈可辛、柴智屏等大导们20部的片约,但三年内只有《摆渡人》交出完整答卷。这样的项目推进速度,显然不符合外人以及阿里自身的预期与野心。

时任阿里影业CEO的张强曾表示:“电影票房高速增长,但却面临着演员难找、导演难找、发行难、收钱难、投资风险大的诸多问题。”这跟俞永福临危受命、接触电影产业之后的感受一样:资金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密集、同时伴随着高风险。

面对内容短板,买买买的烧钱策略是大公司跨行进入影视的第一反应,如今投资并购已经从国内延伸到海外。阿里影业也曾经有过不少国际化尝试,比如投资《碟中谍5》《忍者神龟2》等项目,以及与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影业、《哈利·波特》制片人大卫·海曼进行合作。

但面对中国内容进军海外,俞永福却很冷静。

“关于国际化和中外合制的问题,我很保守。全球电影制作只有两种:本土电影和全球化电影,后者是对所有目标市场的兼容。跨国合制是哪种呢?只会让我想到老外做披萨,中国人做馅饼,但两者加在一起做一个披萨馅饼只会更难吃。”

“目前阿里影业不具备成为国际电影公司的能力,但却已经变成了中美电影产业的渠道。”在对阿里影业这三年进行复盘时,俞永福反问自己,“我们做内容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并不是要做一个生产内容最多的公司,我们是想通过这个去理解产业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就是机会,我们发现这个行业在基础设施方面非常缺失,这就是机会。”

为此,他决定调整阿里影业的战略方向。

第一,专注做基础设施的服务平台;

第二,会继续做少量内容、不以扩量为目标,不与内容方构成竞争关系。

2.作为插班生、理科生,俞永福的操作逻辑是什么样的?

如俞永福自己所说,他的风格是:“这个事说出去就不改了,先做再说。”

这跟俞永福“稳中求胜”的性格有关。

当小娱问起,跟其他传统电影公司掌舵人相比,俞永福作为理科生、插班生有何优势?他表示:“我觉得是理性和耐力吧。理性指的是做我们擅长的,不做我不擅长的。我们不会做360行。这是我们最理性的地方。”

那阿里影业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呢?

在他看来,第一,大数据宣推和智能发行。这块主要针对中小成本影片,比如2200万美元成本的《一条狗的使命》,没有大牌明星参演,因此行业预估的内地票房是5000-8000万元。但作为影片的引进方,阿里影业对该片的营销推广做了精准划分,具体分为三类人群:一是爱宠人士,二是年轻女性,三是亲子人群。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按照用户细分、逐层递进的方式在优酷、天猫、淘宝还有淘票票等平台去推广。最终,该片的国内票房突破了6亿,比其在北美的票房要高出将近一倍。

第二是商业化。例如衍生品开发、IP授权&植入等。

如王长田所说,成熟的电影市场票房只占30%-40%,其他收入来源于版权销售、点播分成、衍生品等,他预测三四年后,中国票房和非票房收入会一半一半。

”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期间,阿里影业将IP授 权给10大核心品类40个品牌商家,最终由这些商家开发并销售的“三生三世”相关衍生品,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总销售额。

群访时,俞永福忍不住感叹:“非票房的商业化其实太是阿里体系的优势了。

第三是内容产业化。则是用更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让电影内容生产更简单、高效,其中包括故事创意的挖掘,IP联动开发,人才发现和扶持等等。

比如,今年4月,阿里影业推出小成本电影《傲娇与偏见》,首先同名小说在阿里文学发布。据悉,阿里影业在剧本开发阶段就与创作团队紧密合作,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票房。

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俞永福的做事逻辑,一般得有了成功案例,他才愿意出来说概念。这也得到他身边的同事的佐证:“没做出成绩,他是不愿意发声的。”

3.“我就明确说我不行的是什么,不行的我就尊重”

做服务平台显然不是易事。2016年,阿里影业净亏损1.39亿美元(约9.5亿),亏损主要原因在于淘票票的巨大市场推广支出,如今淘票票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渐接近猫眼,并连续几年成为上影节的官方独家合作售票平台。

当有人问起阿里影业做“水电煤”要烧多少钱?俞永福会心一笑:“我们的优势就是我们账上的储备资金还是百亿规模。大家要看我的风格,想清楚的事情我会坚决地做下去,所以在我脑子里面没有上限是多少的问题。”

既然要做平台,阿里影业要赚的是谁的钱呢?

俞永福告诉小娱:“所有以做内容为终极目标的公司,都会是我们的客户。在用户触达端、发行端,传统互联网发行的几个环节,我们都是他的合作伙伴。”

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在论坛上,当俞永福喊出口号:“绝不参与内容公司的竞争时,”坐在他身边的王长田脱口而出:“我相信永福有一天会收回自己的话,正如我今天要收回自己过去的话。”、“永福承诺了不跟我们竞争,但我觉得有一天我们还是会狭路相逢。”换言之,阿里影业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有何优势?

俞永福对此信心满满:“我们认为在科技、数字平台,不管谁去干,这两件事如果不是我们赢了,那我觉得公司全体管理岗位、全体团队全可以下课了。这都是你的基因,你有这么强的历史、这么强的人才都输了,那纯属开玩笑。”

而在电影产业其他层面比如内容制作端,阿里影业并不具备可以独揽一切的能力,“我们去考虑内容策略的时候是考虑内容策略情况下的链条,切要考虑哪些是你做的、哪些是开放的,不会全做。我就明确说我不行的是什么,不行的我就尊重。”

既是如此,那阿里影业有竞争对手吗?俞永福颇有信心地告诉小娱:“目前看,比较难。有在大方向上具备科技能力的公司,如果跟内容商业化连接的时候,就需要强大的电商平台,这是阿里最大的一强项。”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