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mes
近几天,网络小说平台“AI训练补充协议”一事受到网文作者圈的普遍关注。
在番茄小说平台签约的众多作者披露,他们收到站方通知,要求签署一份补充协议,同意将他们的签约作品用于AI训练。
在遭遇大规模的舆论反弹后,番茄小说方面做出解释说明并撤回了这份合同。但此事引起的余波未平,因为与AIGC融合,至少是国内几乎所有大型网文平台共同的趋势。
在这当中怎样具体执行,平衡站方、读者、作者们的利益,是一个“走钢丝”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风浪。
这一“AI训练补充协议”的全文没有对外公布,但据网上流传的相关部分,同意这个协议,可能意味着人类写手们的材料会被用于训练AI模型。
作者们担心,这种模型未来可能会根据作者们的文字风格,续写或改写他们的小说,而无需经过原作者的同意。
其中文本如下:
甲方可将签约作品的全部/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如作品名称、简介、大纲、章节、人物、作者个人信息、封面图等)作为数据、语料、文本、素材等用于标注、合成数据/数据库建设、AI人工智能研发、机器学习、模型训练、深度合成、算法研发等目前已知或未来开发的新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用于智能对话、智能文本/图像/视听/语音等作品成品的编辑、生成、转换、深度合成、虚拟现实技术等的研发和应用。(2)用于任何技术下的 AI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或用于生成提供给模型训练的合成数据/数据库;(3)其他任何新技术研发或应用场景。
为避免疑异,乙方同意,若甲方使用签约作品训练、开发新技术并生成文字内容进行传播、使用,乙方不得因此向甲方或其他经甲方授权使用新技术的第三方主张任何违约或侵权责任。
一周以来,争议愈演愈烈。
作者们同时还发现,番茄上面个别ID的作品“产量”特别高,高到不像是人类能达到的程度。某账号所属的作品甚至高达266本,而且不同人访问该账号相隔几天,就又多出十几本。
其中所浮现的一些案例,都已经不是用AI改伪原创,而是直接复制粘贴了。但问题在于,真人这样做会被平台处罚,所以还能明目张胆复制粘贴的,也被猜测是平台默许的“AI号”了。
在关于此事的议论中,主要的担忧在于,读者们看上了AI仿写的内容,却自始至终没机会认识这种文风或设定背后的真实人类原创者,更不能因此跟人类原作者建立联系。
因此,原作者们在接下来的衍生或仿写作品中不能获得后续的收益,甚至他们自己的后续作品的路也被堵死。
有作者在番茄完结了一年多的文,突然被爆审核不通过。评论区有人“阴谋论”地认为是“AI抄你的,把你的下架”——意思是,为了扶植AI文通过原创检测,甚至将人类原作者的近似文本判定为“抄袭”。
当然,这里面很多是缺乏足够证据的指控,也表现出作者们不一定理解当前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它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是这种不满情绪的泛滥表明,平台和作者之间的信任已经出现了裂痕。
由于对AI写文的抵制,作者圈里也对AI生成小说封面频频“出警”,毕竟唇亡齿寒,同病相怜。如果小说作者图方便用AI配插画,似乎也就失去了声讨自己被AI的道德基础。
在讨论中,有人结合早期平台用户协议中的另一些争议,批评平台想要模糊焦点,暗度陈仓,悄悄达到拿作品去训练大模型的目的。
7月15日,番茄小说在“龙的天空”论坛使用官方账号发布解释,表示如果作者有疑虑可以解除相关AI补充协议或条款。
番茄在合同中增设AI辅助写作条款,初衷是为了开发能够帮助作者大幅提升写作效率和阅读体验的辅助工具,比如AI起名--解决作者在写作中给角色起名的纠结、AI查资料--帮助作者查找写作相关的资料等等。
作者的个人信息中,仅“笔名”用于AI训练,主要为了让AI辨别内容的版权归属人,其他的作者个人信息不会用于AI训练,我们致力于保障作者的个人隐私。
番茄官方没有发布过任何纯AI写作的作品,也不会违背作者个人意愿使用AI写作能力。我们相信人的价值,尊重并展现所有创作者的才华和梦想。AI始终只是辅助创作者实现梦想的一个创作工具。
对于已经签署补充协议、或签约条款中包含AI条款的作者,如果对此条款仍有疑虑,可通过后台反馈,我们将为您开放相关通道,尽快协助解除相关AI条款约定。
不过截至发稿时,相关讨论并未因此平息。
对此,天元律师事务所李昀锴律师对视智未来表示:
“番茄小说撤回相关补充协议,至少说明官方从形式上不会继续推进相关AI训练,可以让创作者暂时放心。但在实践中开发者未经授权训练AI技术的情况屡有发生,如果没有进一步官方公告,这种撤回的动作可能无法彻底平息争议,也不足以增加创作者们的信任。”
目前,国内网络文学平台与作者之间的协议没有格式合同可供外界查询,必须通过编辑审稿自己签约作者的时候才能看到。
根据视智未来的简单查询发现,番茄可能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个被曝大规模明确要求签署附加AI条款的平台。其他家如百度(七猫)、知乎(盐言故事)等的多种协议(包括宽泛的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可能都有允许站方将用户生成内容“用于所有用途”的笼统描述,比如:
“上述权利之外的其他版权及代理权(包括但不限于传统、新媒体或将来未知形式的演绎作品)”
“和/或将此等内容用于当前已知的或以后开发的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体或技术”
等。
李昀锴认为,“目前《著作权法》对于作品是否有进行AI训练的权限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不过我们注意到北京互联网法院在AI声音权第一案中指出,虽然被告合法获得了原告的作品授权,但该等作品授权并不意味着被告有权将其进行AI训练。这个案例至少说明相关权利人、创作者对其相关声音、作品等应有相应的控制权,仅凭模糊的授权条款,而不另行支付对价,无法保证平台可以光明正大的进行AI训练。”
他同时认为,“我们理解番茄小说的此次补充协议,正是遵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希望合法的获得相应的内容授权,从而消除AI技术上所存在的法律风险。只是这种合规的动作没有充分考虑创作者的舆论情况。”
在本次“AI 训练补充协议”争议中,不少作者商量“逃离”番茄。目前,各大平台对AI辅助生成小说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网友表示,晋江等部分平台审稿要求特别严格,即使对抄袭、融梗等问题,都积极采用调色盘等严厉措施监管,AI小说如果质量很低,从一开始就不可能过审。
不过,视智未来也发现有些“AI写作训练课”的宣传列出了其它一些平台,在上面发布AI生成内容的条件可能要宽松很多。当然,卖课宣传肯定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
但是,作者如果想“出逃”,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恐怕是,与AI相结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网文平台普遍宣称的趋势。据公开信息,阅文、中文在线、百度等都有自己的大模型,无一例外地切入了写作领域。
阅文的网文大模型,最初用途是生成网文中主人公语气的“聊天搭子”,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也有平台表示大模型针对内部部分作者试用,有助于作者本人利用定制模型部分续写或改写,丰富世界观设定,提高创作效率等。
总体来说,如果平台的AI大模型,最终能帮助人类作者创收,或者产生额外的新型收入来源,就有可能受到作者认可;如果反过来是挤兑人类作者的,就会遭遇抵制。
但通过上述风波,现在的问题似乎变得更为复杂。由于本次协议引发了对AI技术的负面预期,更多的创作者对AI二字目前采取的就是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即使有作者通过AI“提质增效”获得好处,也难逃作者圈内被说成“碳基叛徒”的风险。
在关于如何证明自己是原作者的讨论中,甚至有人建议“写完整本书打印出来,用EMS寄给自己,公证后再投稿”。
这些焦虑的言论背后,是人们看不清未来走向的一片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