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中国电影产业的人都知道,国内的每张电影票,票款的5%都要进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单单一部《捉妖记》,归集的“专资”就高达1.22亿元。随着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扩容至约400亿的规模,这笔资金一年就将有大约20亿。
一年20亿的资金,花在哪里,怎么分配,鲜有媒体提及。连日来,娱乐资本论遍访制片方、影院、发行方,乃至国家电影专资办,希望搞清楚一年20亿“专资”的去向,以及,谁有资格申请“专资补贴”。
引发我们关注的原因,是今年10月1日即将正式实施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部“专资新政”,将文艺片纳入了重点支持的范围,这在电影业界引来好评,然而,如何界定“文艺片”,具体的补贴标准能有多少,种种政策细则的不明确,也为新政的施行增添了迷雾。
对此,国家电影专资办方面对娱乐资本论表示,新的办法里规定了补贴的方向,但是怎么资助,未来还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是原则性的大纲性的管理办法,但是涉及到里面的每一个条款,可能都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
一.5%的电影专项资金怎么花?
从1991年开始,每一位电影观众都在为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贡献自己的Money,1996年起,电影专资的比例固定为票房的5%,这一比例20年来一直没有变过。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戏称:“流水的票房,铁打的5%”。
二.这5%,能不能降低,或者干脆取消?
不只是小娱这么想,冯小刚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根据2006年国家出台的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机会申请专项资金“补助”的,几乎都是影院,这才引发了冯小刚等电影人的不满。
2011年,冯小刚提议取消5%的电影专项资金,理由是:“制片方经济上困难,上缴后,返还资助全部给影院,这样下去对拍摄影响很大”。
冯导的声音很快引发政府关注。2013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委会出台了四项新的补贴措施,简称为“新四条”,其中1条面向制片方,3条面向影院。
根据“新四条”,电影制作方也可以向省级专资办提出专项资金补贴申请:3D、巨幕等高新技术格式影片票房在5000万(含)至1亿,奖励扶持资金为100万元;票房在5亿(含)以上奖励1000万元等。根据当时的报道,3D电影《画皮2》就曾领到1000万元的补贴。
“新四条”更多的规定,还是在鼓励影院放映国产片:影院全年放映的国产片票房占总票房收入50%(含)以上,返还全部国产片票房上缴的电影专项资金;全年国产片票房份额在45%(含)到50%之间,返还80%上缴资金。
在一些官方人士看来,如果把5%的专项资金取消,受益最大的将成为外国影片。因为电影专资的一半都是由外国电影贡献,而专资发放却都是偏向国产片。看起来,这似乎又是“对抗好莱坞”的一个隐秘招数。
目前,电影专项资金的补贴范围已涵盖电影制作和电影放映的多个领域。比如,奖励优秀国产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以及资助少数民族电影译制;而在影院端,除了新建影院的“先征后返”政策以外,计算机售票系统、影院设备更新改造也属于电影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畴。
有心扶持文艺片,但影片界限难厘清
2015年,电影专资的管理办法重新修订,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比“新旧办法”,我们发现了3大变化:
1、国家专资办与省级专资办对资金可支配比例由6:4变为4:6;
2、将文艺片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3、取消对影院征集范围地域限制(此前县级以下影院无须征集)。
纵览“专资”使用规定的变迁,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国家对电影产业的“调控思路”。
星美院线副总裁燕羽对娱乐资本论表示,中央与地方支配比例的变化,将对二三线城市电影产业发展带来更大便利:“目前专项资金对新建影院方面主要是3年先征后返,而地方资金支配比例提高后,可以给现有的新建影院更高补贴金额,或者鼓励新建更多影院。”
将文艺片纳入重点支持范围,这一变化引发的讨论成为此次“新政”的焦点。
在市场化大潮下,近年来,文艺片成本难回收,影片排片低几乎成为铁律。包括贾樟柯、王小帅等在内的国产文艺片导演,虽然在海外电影节屡获重要奖项,但回到国内却纷纷沦为“票房毒药”。一个典型案例是,今年王小帅的《闯入者》在五一档遭遇1%排片,最终票房不到1000万。
在此背景下,来自文艺片导演,艺术院线等要求政府加大对国产文艺片的扶持的呼声也一直没有停止。凭借《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在今年7月份曾经说,现在什么人都能拍娱乐电影,却没有人再拍文艺片,不得不说,这又是个危险的时代。
10月1日即将施行的办法中,已将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纳入重点扶持范围。但一个必须确定的前提是,需要政府补贴的文艺片,概念应该如何厘清?比方说爱情、喜剧、剧情、纪录片,有很多都有文艺的性质,只是孰多数少的问题。
国家电影资金办向娱乐资本论表示,目前对于什么是“艺术创新影片”还在多方征求意见当中,没有最终确定。“虽然,到10月1日执行,但是到真正实施补贴可能还有一段时间,因为具体的细则还没有出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向娱乐资本论表示,对于文艺片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一些电影资料上也给出过定义,但这只是学者们的看法,并没有达成社会共识。
三.专资办回应“三大争议”:标准不明确、公开程度不够、效率不够高
“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这是电影专项资金设置的初衷。然而在娱乐资本论与业内人士的接触当中,还是有一些电影圈人士对专资使用的种种细节提出了建议。
浏览“专资新政”,不少补贴政策看起来更多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
例如,第十六条指出,电影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资助影院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
(二)资助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
(三)资助重点制片基地建设发展。
(四)奖励优秀国产影片制作、发行和放映。
(五)资助文化特色、艺术创新影片发行和放映。
(六)全国电影票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维护。
(七)经财政部或省级财政部门批准用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其他支出。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确立和公开补贴标准才是电影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应该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但是10月1日即将施行的《办法》回避了这一点。”
对此,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方面表示,新的办法里规定了补贴的方向,但是怎么资助,未来还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是原则性的大纲性的管理办法,但是涉及到里面的每一个条款,可能都要有配套的实施细则,例如对县级影院的补贴,大纲里只是提出对县级影院补贴,但是怎么补贴,肯定还要有具体的细则来支撑。
对于补贴的公开透明度,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是想在申请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补贴属于哪个级别?能够申请到多少钱?这些明白就好了。每条院线都有自己的UK(一种登录授权),但只能查自己院线旗下的补贴额度,很难从公开渠道查到其他院线补贴了多少金额。”
对于这样的说法,专资办方面回应称,对于各个院线来说,补贴额度也属于商业秘密的一部分,完全公开未必合适。电影专资办严格执行广电总局、财政部颁发的有关规定,相关文件全部对社会公开。符合补贴条件的单位,按规定可以申请,并按有关程序、标准得到补贴。
还有影院经理希望补贴的申请能有更高的效率。该人士称,电影发展专项资金从影院到到中央财政账户,整个流程走下来仅需要20几天时间。但与上缴的时间相比,电影专项资金下发的时间会相对较长,从提出申请,到拿到专项资金补贴款项,一般需要2个月以上,个别时候甚至长达半年时间,而且,申请电影专项资金的手续繁琐,很多地方其实可以简化。
对于这样的建议,专资办回应称,专资上缴的确只需要20天的时间,而“先征后返”的补贴工作可能时间相对较长,正是为了减少在途资金的周转时间路途的时间,我们把资金使用比例调整为调整为4:6,在途资金的路途周转,也就是说40%上缴国库,60%直接留在省里,这样就减少了资金在途周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