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过亿的《河神》揭开工夫影业网剧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曾操刀《寻龙诀》《火锅英雄》等知名电影项目的工夫影业,正在网剧行业全方位布局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曾操刀《寻龙诀》《火锅英雄》等知名电影项目的工夫影业,正在网剧行业全方位布局。

华语第一监制陈国富领衔、知名制片人陶昆担任总经理,工夫影业在业内以“匠人精神”著称,去年年底就曾以18亿的估值获得腾讯影业、天神娱乐等机构的投资。

暑期档正在热播的网剧《河神》,获得了爱奇艺S级大剧的待遇,但确实是工夫影业涉足网剧领域的第一部作品。就在几天前,工夫影业的另一部科幻喜剧《妖怪管理局》也宣布正式启动。

娱乐资本论了解到,工夫影业旗下已成立3家子公司——闲工夫、工夫真言、工夫小戏,分别开发不同系列的影视作品,而网剧是这3家子公司的重中之重。《河神》和《妖怪管理局》,就分别出自闲工夫和工夫真言之手。

本周二下午,在工夫影业大本营,酒仙桥的中国电影导演中心,娱乐资本论跟陶昆进行了一场2个小时的访谈。

我们发现,在网剧领域的布局之外,这三家不同的子公司,还将帮助工夫影业实现创作人才的扩充和迭代,而工夫影业则在资本层面,也给到年轻的创作团队“最好的安排”。

换句话说,工夫影业正在复制三个“小工夫”。而国内快速发展的网剧市场,正在为这些“小工夫”们提供最好的土壤。

1.售价过亿,《河神》出品方反思,美剧播出模式是伪命题

《河神》的原著,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类似于聊斋,收集、创作及加工天津城乡间的志怪段子的书。

“我们当时已经确定,这个小说很难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里面有很多重口味,让人恶心的东西。”陶昆说。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最后,工夫影业还是买了这个小说。不仅仅因为它出自知名作家天下霸唱之手,还因为工夫迷上了书中描写的“地下社会”,“类似于当年古龙、金庸讲述的江湖”。

在播出形式上,工夫最先想的是美剧模式,每季12集,一周播一集。

工夫认为,只有把单集数量降下来,才能提高单价,做出高品质剧。但《河神》播出之后,它正在修正自己的观点。

因为降低剧集其实面临很多现实困难,甚至“美剧播出模式”在国内有可能就是个伪命题。

一方面是用户对网剧的粘度达不到。

美剧一般是一周更新一集,观众追剧热情依然高涨。但在国内,即便一周更新两集也无法拉住观众。

这种现象,在《河神》的播出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第一周更新两集,点击量一直上不去,后来我在出差时爱奇艺提出改为一周四集,点击量一下子就上去了。”陶昆说。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陶昆

为什么美剧做得到,而国产网剧不行?这要从两国观众的习惯和内容所处的环境说起。

工夫反思,全美一共就CBS几家大的电视台,有些台周一播,有些周二播,观众也已经养成了一周更新一集的习惯,但国内的观众面对的却是互联网上的几乎是无限容量的流媒体内容。

在工夫看来,要不是一个相对有体量、深量的东西,很快就被淹了。13集显然喂不饱观众,黏性不强。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制作方的平台之间的利益博弈。

最早,有平台打算以单集100万的价格购买《河神》,就算按照13集的长度拍摄,1300万也不能cover前期制作费。

在商言商,一部商业作品,很难摆脱赚钱的任务。好在,拍摄完成之前,《河神》以24集,售价过亿的价格卖给了爱奇艺。

这个价格已基本上是“头部剧”的水平,但这只是工夫影业在网剧上迈出的第一步。

2.3个做网剧的缩小版“工夫”,透露工夫影业背后的资本布局

截止今日(8月10日),《河神》在爱奇艺平台上的播放量已经超过7.3亿。但背后真正的制作公司并不是工夫影业,而是旗下的子公司闲工夫。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项目筹备初期,工夫就碰到了几位很有想法的年轻编剧刘成龙和杨宏伟,以及工夫的程孝泽、金哲勇导演、汪启楠监制,是他们这些人先着手开始改编。后来田里团队加入进来,让他们小有名气的是,这个团队曾在开拍15天前临危受命接下一部电影,并只花了300万,在泰国拍完了它。

“肖洋导演拉着我看完了这部电影,后面认识了田里等主创。闲工夫,就是工夫影业为他们成立的子公司。”陶昆说。

闲工夫团队除了导演田里,还有两到三拨导演和制片人,除此之外,还能轻松集结北电、中戏上下周围几届的同学。工夫希望,有一天,闲工夫能够变成一个多股力量的聚合,“一个基地”,吸引更多人才加入。

像闲工夫这样,专门开给年轻创作团队的子公司,工夫影业旗下还有另外两家,分别是工夫真言和工夫小戏。

这三家子公司的特质各不相同。闲工夫团队长于制作,也在参与一些大IP改编项目;工夫真言主要由毛妮卓玛主控,制作之外,在资源整合方面也颇有想法,以工夫影业电影《二代妖精》为基础开发的网剧《妖精管理局》,目前就是由工夫真言在操盘。

而工夫小戏团队,曾以一支《工夫.av》的短视频声名鹊起,目前正在制作搜狐定制的网剧《我叫黄国盛》,也在尝试与其他平台合作探案题材的网剧项目。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另一层考量是资本方面的新布局。

去年12月,工夫影业以18亿估值对外出让40%股权,同时引入三家新的投资方,天神娱乐、腾讯影业和另一家基金。

陶昆、张家鲁、汪启楠……工夫影业的多位核心主创和高管,都在工夫影业持股,但随着加入公司的年轻团队越来越多,如何再给年轻人更多激励,以及更好的利益安排?

“已经即有的利益结构,大家不要去触碰。就算我们打算拉新股东进来,势必稀释其他几家股东的股份,需要征得所有原有股东的同意才行。”陶昆说。

子公司,成为工夫影业的解决方案。

最初,这三家子公司,都由工夫影业控股,持股比例都在70%左右;但随着团队的逐渐成熟,这些年轻的创作团队即将通过股份回购的方式,实现对子公司的控股,并且将一部分股份给到更新加入的创作人。

陶昆说:“我们创始团队都算是行业的老人,有时候跟年轻人沟通比较尴尬。人家愿意跟你聊,可能也不是聊真话,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句话就刺到人家了,所以,还是要让年轻人自己去沟通。”

通过成立这三家公司,工夫影业正在把自己向年轻人当中渗透,让这三家公司去做一些与年轻人互动的内容产品。

未来,工夫影业将为三家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比如从项目来源方面,新的项目进来,大家都一起讨论,甚至每一集网剧从剧本开始直到剪辑阶段,陈国富都会亲自把关。

再比如资金方面,这三家公司不管发展任何阶段,都不需要为资金担心,工夫影业会启动自有资金提供帮助。

其实更深一层的用意是,工夫影业想让这3家子公司,变成有强大制作、开发和执行能力的公司,“传承工夫影业的工匠精神”。换句话说,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的“工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做剧的子公司暂时都不涉足电影领域。毕竟,做电影一定要积累足够的资源和影响力,而目前三个公司的团队还太年轻。

“做电影只能做两件事,一是你来‘割麦子’,另一个就是被人‘割’,你得衡量中间的差距。”陶昆说。

3.“网剧正迎来机会,艺术性和创新性可能超越电影”

在工夫看来,网剧的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技术与格式的标准,比如一集的时长是多少。“电视剧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准,不符合的就不是电视剧。”

另一个就是隐形的品质标准,比如什么品质的视频可以称之为网剧,平台能够买单。

“现在的网剧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从二三十分钟到四五十分钟不等。但未来一定会统一到一个标准上去。”

比如什么样的演员,什么样的制作,什么样的题材可能称为网剧,会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范畴,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应该叫视频内容,而不叫剧。

此前,陶昆曾经拍过电视剧,两集的叫单本剧,还有8集的,16集的,但是20集以上才能够称之为电视连续剧。

在陶昆看来,在这些既有的观点上去推论,网剧有一天也会有自己的标准,进入一个标准化的商业运作模式、盈利模式,观众、平台跟制作方会达成一个平衡。

在他看来,国内网剧在艺术或者创新上有可能会超越电影。

工夫的理论是,西方的电影分为实验电影和商业电影。实验电影可以去探索很多像人性的底线、题材的底线、视听语言等;而商业电影则从这些实验电影中汲取影业,丰富创作。但在国内,实验电影,也就是业内经常提到的艺术电影基本是缺失的。

“你可以做,你可以说不要钱,你可以说我掏钱,没问题,但问题是你在哪儿播呢?谁看呢?”陶昆这样反问道。

《河神》揭开工夫影业资本化布局:复制三个“小工夫”丨专访陶昆

但当下的网剧市场,给了创作者一个相对宽容的土壤。在政策和题材尺度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电影的拍摄手法拍两集,或者4集。放在一个可能播出的频道,观众随时可以看到,这就变成了剧的某种实验。

如果不是带有一定的商业使命,《河神》可以看作工夫一部实验性网剧。不过,陶昆也说,可能《河神》还远没有达到实验的级别。

“网剧市场超越电影市场是迟早的事。”陶昆说:“但我更愿意看到的是,网剧即将在艺术和创新上给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