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拉
今年的短视频平台上,明星、IP们沾上AI就火得发烫。
从“甄嬛掏枪”“华妃骑摩托”“胖橘rap”的纯抽象,到瑞克和莫蒂穿越进了中国的“刻板印象宇宙”的文化梗解构,这一代的IP用户们开始用AI替代以往的创作工具,把“白月光”IP玩成了前所未有的平行宇宙。
甚至,这两天娱乐圈还有明星称其网传亲密视频由AI生成,引发热议。

IP粉丝们玩得不亦乐乎,但AI生成的作品始终逃不过“版权”“魔改边界”的争议。版权争议、内容失控的隐忧,还是让不少品牌IP始终在观望。
然而,转折来得很快,2025下半年,观望的品牌IP们集体上岸了。IP们的主动入局,把还停留在同人层面的二创们纳入了“正规军”范畴。
这波奔赴当然不是跟风赶热。最近蜜雪冰城、《青春有你3》天天组成员与人工智能科技公司MiniMax旗下视频产品海螺AI的联动就能看到AI+IP的价值所在:一方面,AI不再是侵权重灾区,而是授权明确的自由创作场域;另一方面,成熟技术支撑着创作的门槛降低,用户能一边消费,一边创作,情绪价值拉满。

AI终于不再是IP身边的风险隐患,反倒成了让老IP翻红、新IP破圈的黄金buff——毕竟,能让粉丝玩得尽兴、品牌赚得踏实的合作,才是真实现了双向奔赴。

IP们入局AI,姿态各不同
拥抱AI的IP方们,不只是浅尝辄止,而是把AI嵌入IP创作、品牌传播、用户互动的每一环。
从零售IP的赛事联动到娱乐IP的粉丝共创,从影视IP的剧宣创新到文创IP的衍生开发,不同领域的IP们玩出了差异化路径。
作为国民级茶饮 IP,蜜雪冰城拥有超高国民认知度,在社交媒体更有超强统治力:官方打造的年度爆梗 “雪王大战东方明珠” 狂揽300万赞,粉丝随手做的冰红茶联动视频也能斩获250万赞。

蜜雪冰城就选了一条最适合“雪王”这种顶流IP的路——不再是以往精心设计的互联网爆梗,而是用 AI 实现一次全民共创的狂欢。MiniMax旗下视频产品海螺AI的加入,彻底打破了以往共创的局限,既把创作门槛降到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程度,又让内容丰富性实现飞跃。
在“百变雪王杯・海螺 AI 视频大赛”,海螺 AI 直接把雪王变成了 “开放素材库”:不用专业技能,借助预设模板,输入简单指令就能让雪王穿越名画、节日变装、全球旅行,各种脑洞都能快速落地。

为了拉满参与感,赛事还拿出奖金、定制周边当奖励,只要参与,作品就有机会登上官方平台,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获得“被全民看见”的成就感。
这种 AI 赋能的共创,不再是少数人的 “技术活”,而是全民都能参与的 “创意游戏”。 既延续了雪王 IP 的国民号召力,又靠 AI 解锁了无限内容可能,让 IP 的传播力和情感连接力都实现了升级。用户收获了真正参与进来的情绪价值,他们不再只是花钱买奶茶的消费者,而成了雪王IP的“精神股东”。
海螺AI给到的这片“官方搭台、全民唱戏”的空间,让雪王彻底跳出“品牌IP”的局限,变成大家的创作伙伴;也让蜜雪冰城的AI联动打破了传统的广告模式,变成了消费者自发完成的一次品宣。

用户创作时看着雪王形象,自然会联想到IP之下的产品,说不准一边做着视频一边就想打开蜜雪冰城来一杯“棒打鲜橙”。
如果说,蜜雪冰城和海螺AI的联动还是在“舒适圈”内找到最优解,《青春有你3》天天组跨界与海螺AI合作的“天天爱白日梦”北京限定演出,多少就有点“放飞自我”的意思。

海螺AI让用户们的二创,直接舞到正主面前,玩出了独特的“AI+线下演出IP”的案例。
此前爱豆们的活动与AI的合作,大多停留在官方合作,使用AI团队产出海报、专辑概念teaser、演出视觉等物料;粉丝的AI产出往往属于“同人二创”。但这次“天天爱白日梦”直接把粉丝AI的二创作品纳入“官方宣发矩阵”,让粉丝的参与成为自家爱豆演出IP的一环。

粉丝用海螺AI粉丝捣鼓出来的整活视频,甚至是“性转”视频,居然真能被投到全国巡回演唱会的大屏上,还能收获偶像们的现场reaction,甚至刘琦火出圈的“骑牛”梗还被爱豆本人模仿。
除此之外天天组开放形象素材、bgm,以及想要对粉丝说的话,由海螺AI生成模板。粉丝不用再费心抠图、消音,直接用模板就能制作“和偶像合唱”“与偶像合拍mv”。
这背后是当下粉丝经济的转变,粉丝要的不再只是“看偶像”,而是能够收获来自偶像的反馈。当创作变得更简单,粉丝自然愿意主动为IP造热度,更何况这种共创等于给自己和爱都留下共同回忆。

影视IP的入局则更讲究一个高适配度。剧宣可以花大钱,但不是所有砸钱的剧宣都能做出水花。传统剧宣的痛点很明显:物料多依赖片场实拍,补拍难、成本高,预告片、花絮风格还高度趋同,很难勾起年轻观众兴趣。而 AI 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限,让宣发素材变得灵活又多元。
就像与优酷剧集《反诈猎蜂者》的合作,海螺 AI 没有走剧宣的常规路线,而是量身定制了 CG 厚涂风格宣传视频——线条硬朗、色彩饱和,既守住了悬疑热血底色,又精准踩中年轻观众的审美点。

小红书上,网友用 AI 为电影《长安的荔枝》制作的动画宣传片点赞破 1.1 万,为《无忧渡》定制的 AI 动画更是狂揽 8 万赞,播放破百万;从转绘风格到戏曲风,从热血 BGM 混剪到剧情延展短片,AI 让剧宣物料摆脱了 “官方限定” 的束缚,创意百花齐放。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视巨头们早已下场,博纳影业、光线传媒、阿里影业等头部公司纷纷成立专属 AIGC 部门。据知情人士透露的,海螺 AI 正与知名导演陆川的公司合作开发 AI 漫剧,这背后,是专业创作者对 AI 态度的转变:从观望排斥到主动拥抱,到现在,大家明显不再满足于用 AI 做宣发辅助,而是探索 AI 原生内容开发。

海螺成为“AI+IP”头号玩家,究竟做对了什么?
早期AI+IP 难以成规模的痛点在于:创作者制作 AI 短片需凭想象规划指令与提示词,但早期 AI 技术不成熟、侧重点不一,虽经复杂输出,画面稳定度与完整度仍欠佳。创作不稳定直接导致传播效果差,爆款率低。
这半年,AI+IP 从 “偶尔爆款” 走向 “批量落地”,核心问题随之浮现:什么样的 AI 能成为 IP 方放心、创作者认可的长久伙伴?
在小娱看来,只有把技术托底、版权兜底、生态搭台——这三样凑齐,才让AI+IP跳出“一次性合作”,变成能复制的行业玩法,也是所有AI+IP破局者的核心解题思路。

首先,技术核心在于实现 AI 创作的可控性与一致性:将精准控效、稳定呈现 IP 的难题交由技术,把创意自主权还给用户,同时保障作品高完成度。
拿下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奖的国风水墨AI动画短片《花木兰》,以及同位创作者产出的《聊斋志异:燕赤霞》《聊斋燕赤霞Ⅱ:猫将军》,就是AI动画的炫技之作。三部短片里,都有高密度的打斗,流畅的人物运动,以及高精度的场景转换。
这背后主要就是海螺02模型首尾帧功能,以及海螺2.3模型的功劳。
首尾帧功能重点解决创作可控性问题:创作者无需被动接收 AI 文字指令输出,可主动设定镜头首尾帧,输入提示词后,AI 便能精准补全中间动态,比如呈现打斗场景仅需给出拔剑、击刺首尾帧,AI 即可生成 “空中转体、剑花翻飞” 的连贯动作,全程贴合预期。
海螺 2.3 模型则强化了一致性。目前海螺 AI 的大动态表现已成为创作者群体公认的 TOP1,不仅保证了 IP 形象生成动态视频时,形象不畸变、风格不跳脱、色调不变更,更在肢体流畅度、风格呈现、微表情优化上持续升级,不断缩小 AI 生成内容与手工高帧动画、真人运动画面的差距。
这套技术组合在海外同样圈粉无数。海外X平台创作者@yachimat用“nano banana+海螺首尾帧”,仅靠两个火柴人素材就做出超燃打斗视频,画面中极限转场、肢体碰撞的物理质感拉满,单条视频收获500多万观看。

比技术更让IP方纠结的,是AI绕不开的版权问题这颗“定时炸弹”:用户二创侵权、训练数据存疑、成果归属不清,这些坑让不少IP方不敢动。
海螺AI的破局点,是把“版权先行”刻进合作基因。
跟蜜雪冰城合作时,海螺AI先拿雪王IP官方授权,将标准的3D雪王形象做成视频模版开放。在AI平台与IP方版权争议不断的日常里,这种模式,避开了像OpenAI侵权争议的尴尬。
与偶像的合作,对“侵权重灾区”文娱行业更有参考价值。艺人授权形象、声音、BGM时,仅限模板内使用,从源头堵住侵权漏洞。视频模板仅开放2周,活动结束后立即下架。既充分释放了粉丝短期内的创作热情,又避免了长期的形象版权隐患。
事实上,技术和版权决定了AI+IP“能不能成”,而生态能力才决定着AI+IP“能走多远”。
海螺AI的底气,就来自它铺好的全球生态——不只是国内小打小闹,而是海外也攒足了口碑。
海螺AI的订阅用户遍布上百个国家,付费率远超行业平均,这意味着IP合作,能实现破圈+全球传播的效果。
早在一年前,Instagram博主用海螺AI做的“猫咪”视频,就有破亿的播放,这是早有所积累的生态的传播力。今年10月,海螺AI联合《黑客帝国》“子弹时间之父”John Gaeta 合作办展,有30多个国家的创作者带着AI作品参展。
更难得的是,海螺AI的价值不只是在现有IP上添砖加瓦,它还会帮创作者孵化原创IP。《花木兰》《聊斋志异:燕赤霞》这些国风爆款,就是海螺AI扶持的原生内容——既证明技术对传统文化的赋能,也让生态更有生命力。

技术解决“创意落地质量”,版权解决“合作信任”,生态解决“价值放大”,做到这些,海螺AI能在社交媒体各种梗图中,站在AI排名的金字塔顶,并非一种偶然。

有了 AI,IP 还能玩出什么新东西?
IP 拥抱 AI 后,行业愈发认可“AI+IP” 是IP从拥挤赛道突围的新buff。
IP产业本就在发生变化,近几年全球用户对情绪内容的需求在激增,消费者越来越期待个性化、定制化的娱乐服务。无论是全球爆火的人手一个的Labubu,还是国内被玩出花来、被二创的奶龙、雪王,谁手握给到用户最大情绪价值的IP,谁就能够实现国民级的增长。
AI 与 IP 的结合,恰好回应了这一需求:IP 承载情感共鸣,AI 实现精准匹配与创意落地,二者合力让 IP 传播与用户价值最大化,海螺 AI 与蜜雪冰城的联动及文娱各环节合作正说明了这一点。
AI 构建的共创生态与开放创作空间,让好 IP被看见, 从 “可望可购却难个性化” 的内容产品,升级为全民共创的 “情感载体”。
AI+IP的潜力还能够让IP变成一个多形态的集合体。海螺AI背靠MiniMax的技术优势,早已打破“单一视频创作”的局限:文本生成剧情脚本、视觉生成人物场景、语音模型匹配角色配音、音乐模型定制BGM,整套流程一气呵成。哪怕是个人创作者也能做出团队级的内容。

这种“全链路赋能”不仅降低了IP孵化门槛,还给不同的IP方提供了无限想象:茶饮IP能做动画短片、艺人IP能出定制漫剧、影视IP能衍生互动剧情……只要有IP内核,AI就能让它在不同场景里“活”起来。
最重要的是,AI能给行业创造新的赛道,给企业孵化原创IP的能力。
当下内容行业最鲜明的风向,是AI短剧和AI漫剧的爆发式增长,无论是平台还是制作方,都需要大量的IP内容。传统短剧、漫剧多依赖网文版权改编,实拍或手绘产能低、补拍难,IP产能受限,原创IP难得。
AI的进入,用技术赋能打破了此前的产能瓶颈,更成为孵化全新原创IP的关键解法。
海螺AI与方特AI TOP100举办「AI无限剧场:未来短剧导演」大赛就扶持了大量的AI短剧内容,获奖的AI短剧《白咒》后续直接上线优酷,成了AI短剧的标杆案例。
总之,IP 的真正价值从不是单一符号或作品,而是穿越时间的情感连接与持续产出新内容的生命力;而AI 的核心使命,则是让这份连接打破门槛、跨越边界,让更多的创意被看见,让成熟 IP 生命力更绵长。
AI+IP 的未来,绝非技术统治创意,而是技术赋能创意 —— 让 IP 在 AI 加持下,从想法落地、生根,终至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