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豆芽
乡村生活可以是李子柒镜头下的诗意图景,但更多人熟悉的农村,其实是李福贵镜头里扑面而来的粗粝本色。
前阵子,助农博主李福贵开启直播首秀,开播5分钟在线人数就突破10万,根据第三方数据最终带货GMV预计超过千万。其中,由李福贵挨家挨户收来的黄小米,是当之无愧的爆品,上架10分钟便卖出3.4万单。这场直播中,意料之外的爆单让李福贵数次激动到落泪,不断在直播间鞠躬道谢。

作为一位记录乡村生活的博主,李福贵因拍摄在乡间卖货的视频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视频中那些淳朴乡亲、真挚互动,让很多网友为之动容。8月份,李福贵发布的一支“带村里老人走出大山,去郑州旅游”的视频成功出圈,也让李福贵被更多人所知,该视频目前点赞有1118.3万。

如今的助农赛道已相当成熟,博主众多、风格迥异,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李福贵之所以能出圈,本质上是其短视频凝练出了最纯粹,也最普世的情感联结。
乡间卖货看似是一门生意,但卖货过程中那些不经意的细节:李福贵顺手抹的零、多送的一块豆腐几块饼干,村民递过来的一碗热饭,彼此间自如温暖的交流......都成为屏幕另一端的情感触点。这种质朴真诚的人际互动,对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正能量。
正因此,李福贵能把黄小米卖爆并不意外。李福贵的内容除了让粉丝被触动之外,也让大家看到了真实农村生活的不易,由此触发了想“添一份力”的情绪,在评论区,诸如“怎么联系,我也想帮一把忙”、“福贵怎么联系你,我想分担一下这次旅行费用”的留言频繁出现。

但和很多助农博主一样,任何商业化的举措,都直接影响博主本人的舆论风向,甚至会有翻车风险,另一位助农博主麦小登就是典型案例。李福贵此次直播前后,也一直面临着“收割”、“作秀”等负面争议,虽然暂未有舆论风向,但也是一种信号,即李福贵舆论风向已趋近正负临界点。

相比其他助农博主,李福贵的内容核心,是能激发出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非仅仅作为旁观者的情绪。
李福贵镜头下的农村生活,未加过多修饰、也没有明显的摆拍痕迹,不论是村民们身上留下的下地干活的泥土痕迹、还是质朴接地气的村民家、又或是交通不便的乡村环境,既没有过度“丑化”农村生活,也没有刻意渲染,与很多人所感知、经历过的农村生活高度重合,这种相对客观的视角,决定了李福贵视频有“路人缘儿”。
但真正让李福贵的内容注入灵魂的,是她在走街串巷卖货过程中,与村民们的自然互动。
一句中气十足的“打豆腐类来啦”,开启了李福贵一天的卖货生活。李福贵的小货车上,除了豆腐,还有饼干、馒头、花卷、冰糖、发酵粉、面条、凉粉等各式各样的副食。几乎每到一个村,都会吸引不少村民前来围观。卖货过程中,李福贵总是多让一些,或是多切一块豆腐、或者塞几块新进的点心让大家尝尝,即便不买东西的村民,李福贵也会随手抓起一些点心免费让大家试吃,不断地说“没钱也给买”。

真正戳人心窝的情感,正是在这种互相推搡的几毛钱、几块饼干中悄然流出。
某种程度上,李福贵的小车上承载的不是物资,而是一种深层的情感链接,释放出了最淳朴的善意。很多时候,一些村民并非真的缺东西,只是单纯想和人说说话。视频中,总会有老奶奶念叨,“终于来了,想死你了,你都走个把月了,怕你不来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李福贵的视频出镜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农村留守老人是这几年大众比较关注的社会议题,这也让李福贵的视频锁定了很多目光。8月李福贵发布的带着40多名村民去旅游的视频,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留守老人的真实处境,很多人都没出过远门,甚至连村子附近的县城都很少去过。
李福贵的走红,吸引了很多博主“复制”。
而且这些博主毫不掩饰,直言自己就是在“模仿李福贵”。文案话术也几乎一样,表示“这不丢人,学习优秀的人才是正确的”,就连BGM也都非常雷同,@李宝娜不上班、@会影绘生活、@单小宇的乡村生活、@阿泽的十里八乡、@青藏阿泉等都是同样的套路。

观察发现,很多类似博主都是在今年4月左右起号,并在首条内容上就标注了自己是在学习李福贵。
如此直白的模仿,虽然也引来了一些非议,但大多数人在评论区表示支持,认为“这也算是善意的扩散,这些人虽然在模仿,也的确是帮到了村里人”,不可否认这种支持无形中也助推了“李福贵们”的批量涌现。
不过这些模仿者们的视频,不论是情感浓度、还是互动氛围,相比李福贵都单薄很多。很多视频中,大多数村民的第一反应是“不买”,凑热闹的人也少很多。大多数类似博主的粉丝在徘徊在千粉、万粉上下。
回到李福贵,并非一开始就抓住了流量密码。根据社交平台历史记录,李福贵的内容方向也是经由了一次次的尝试。早在2021年,李福贵就开始陆续发布一些氛围感短视频;2022年底李福贵开始分享农村生活日常,并开始尝试卖煎饼果子、水果等,此后便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视频内容和风格。这些长期的积累,也最终练就了如今李福贵卖货视频里的呈现出来的自然和从容。
当然,如今李福贵视频里所呈现的乡情,虽然是真实无包装的,但本质也是一种高度浓缩,将所有美好的内核高密度展示给观众。李福贵自己也说,“展示的是美好的一面。”

对于助农博主而言,直播首秀就能达到超1000多万的GMV并不容易。
此次李福贵的首播从预告阶段,就备受关注、甚至也遭受了不少“开始收割”的负面争议。但不论如何,李福贵首播的成功,也让李福贵被更多电商行业的从业者所关注,其中也不乏一些品牌方。
将李福贵的短视频内容和直播带货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直播爆单也是情理之中。此次李福贵直播的核心货品是销售各个村里收来的谷子,也有纸巾、羽绒服、洗衣液等大众化商品,但核心话题点和爆单产品还是“村民与福贵黄小米”。
在直播之前,李福贵就连更两期上门收谷的短视频内容。视频中李福贵走进各个村民家里,只要有待收的谷子,不论是几百斤还是半袋子,李福贵都会收。收谷过程中,前文提到的情感依然一次次出现,甚至比单纯卖货更浓烈。
生怕谁家被落下,大叔挨家挨户去询问谷子卖不卖的邻里乡情;卖出谷子拿到钱之后掩盖不住的笑意,以及反复出现的“你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解决了大问题”等发自内心的感慨;很多人拿到钱数都不数,还一直问“你收这么多卖的出去吗”,让李福贵“少收点,不要赔了”;还有即便不卖谷子,也要拿一袋子新谷子让李福贵自己留着吃的村民......

收谷视频在一定程度上,为这次直播做了情感和关注的提前铺垫。对于粉丝而言,看视频的过程中,也仿佛云参加了收谷过程,见证了这些村民的不容易,下单买谷子也意味着参与了这场助农叙事、让自己被激发起来的情感落实在了具体的支持上。
这种“迫切想尽一份力”的情绪也并非只是体现在收谷和直播中。在很多日常的卖货视频中,就常有诸如“博主以后每次去的时候帮我给这两个奶奶各称一些吃的可以吗,费用我来出”此类的评论。
李福贵的直播首秀之所以能成功,核心是这么多期短视频积攒起来用户和情绪,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下单动作。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次李福贵的首播也招致了不少非议,有人认为李福贵5元/斤高市场价收谷是破坏市场,有人认为流量一大就开始收割了,还有人就谷子发货地并非河南而质疑收谷是作秀,不少人也在猜测接下来李福贵是不是要开启常态性直播带货......
针对这些争议,李福贵一一做出回应,表示自己是按正常市价收购的,以及此次直播并非盈利,更多是助农。发货地址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货快递公司拉到山西晋城发货了,但货是河南太行山的”,李富贵也在直播中就发货地问题道歉解释。
据了解,李福贵此次带货谷子背后,也是与当地政府合作,政府牵头找了工厂,李福贵收购+直播共同完成的一次助农之举。该产品最终销售价格是7~8元每斤,收来的谷子到成品中间完成了6道工序,利润非常微薄。

这些争议并没有实质性影响李福贵的首播和目前的口碑,但也的确反映出了助农博主面临的一个挑战,即日益增长的流量和商业空间,与助农博主身份之间的冲突。

历经2015年李子柒的出圈,2020年整个赛道的爆发后,助农赛道涌现了一批内容创作者。
如今助农赛道愈发成熟,博主类型也逐步细分。除了走田园诗意路线的李子柒外,乡村日常纪实类内容也非常火爆,李福贵就属于这一细分领域;此外还有一些农技知识科普类的博主,例如分享《香菜的种植方法》《韭菜种植管理方法》《豆角小技巧》等内容的@生菜杨姐,以及以涵盖乡村特色娱乐内容的博主,例如说段子、在村口搭建“小舞台”带乡亲们表演并直播的@山东祥哥。

助农博主自带的公益属性和接地气的内容,也让其成为多个平台重点助推的对象。各个平台都有相关的加持政策,例如抖音推出的“抖音新农人计划”、“抖音美好丰收节”,快手发起的“快手三农红人计划”,拼多多也在依托“千亿扶持”计划加码农业投入。
但对于这些助农博主而言,公益属性傍身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机会,也面临着更大的舆论风险。
尤其是公益与商业的边界迷糊,让很多助农博主常常陷入“收割、不纯粹”的争议。
典型的一个案例是千万粉博主麦小登,起初靠为照顾父亲返乡、并记录田间劳作日常、直播助蒜农卖蒜快速涨粉,但人气增长后,麦小登不仅注入了更多个人生活内容,比如恋爱、结婚、生子,也加速了商业化进程,开始常态化直播带货。很多粉丝认为麦小登脱离了当初接地气的乡村人设,直言“麦小登一开始是很苦的,但她已经脱离了那个阶段,自己和家人越来越富裕,看的人就越来越少。”

李福贵此次直播面临的争议,本质上与麦小登的处境很相似,很多人担心的是,李福贵也会和麦小登一样开启常态化直播带货,不少人将两位拉起来对比分析。
不可否认,李福贵接下来不论做何商业选择,势必会面临更多的审视。李福贵已然感受到了泼天流量背后带来的约束感,在视频中坦言,“担心自己被捧太高,自己本身也是想先过好自己的生活,有余力再去帮助其他人。”也不避讳自己想赚钱,“赚了钱才有能力帮其他人”。
该舆论风险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流量足够大。助农博主赛道圈层属性比较明显,大多数博主属于当地人口中的大网红,粉丝在几十万到百万量级,超过千万的助农博主并不多。
其中,也有一些高粉丝量的助农博主成功迈过了“流量红线”,无翻车争议,例如有2000多万粉丝的@乡愁(原名沈丹),但沈丹的内容风格更接近李子柒,凭借高质感的田园乡村生活起盘,并非完全借助情绪共鸣。
此外助农博主们普遍遇到了的一个风险,就是销售农产品过程中面临的供应链与物流的稳定性、品控问题。
今年B太助农销售湖北恩施葡萄时,就因为运输途中司机违规关闭冷气导致100多箱葡萄变质,出现舆论风险。李福贵此次直播中也因为发货地址被质疑,根源也是物流问题。

也就是说,助农博主可以起于“接地气”的内容,但一旦开始常态化商业化,就必须重新考量人设与流量,公益与商业之间的天平。
李福贵的走红背后是真挚的情感激起的共鸣,让很多人在城市生活间隙停下来,再次感受到久违的真诚,也相当于打开一扇窗,让很多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年轻人看到一种农村生活样本。但对于李福贵而言,被更多双眼睛注视的同时,不论是商业、还是内容本身,都需要做好应对复杂声音的准备,以及能否迈过流量红线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