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为何犯众怒?十年节目流变窥见中小学政治教育发展脉络

当“浓眉大眼”的红头文件与冗长纷杂的广告招商撞出了火星,又恰好有几个在家长们看来搔首弄姿、不伦不类的偶像添了把油,一场由家长群体蔓延向大众的正义声讨就此展开。


当“浓眉大眼”的红头文件与冗长纷杂的广告招商撞出了火星,又恰好有几个在家长们看来搔首弄姿、不伦不类的偶像添了把油,一场由家长群体蔓延向大众的正义声讨就此展开。

9月1日晚,随着教育部与CCTV联合制作的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在央视一套播出,八方网友的大规模吐槽在各大社交媒体引爆。这档每年九月初开播,已经走过11年的教育节目以极不光彩的负面形象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

2008年至今,观看《开学第一课》(下称《开学》)已成为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新学期第一份“家庭作业”。教育部每年此时会下发文件,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共同观看,“接受思想教育、爱国主义以及爱党教育”。

而这项中小学生政治教育的常规操作在今年却因为开播前长达13分钟、还充斥着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宣讲的漫长广告引发了“众怒”。随着话题的发酵,“节目中请的明星嘉宾太娘、毫无教育意义”也成了观众的吐槽点,甚至话题度大有超过广告之势,成为了大众的争议焦点。


明星资本论整理了往期的节目发现,抛开社会审美趋势不谈,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开学》便频繁邀请年轻流量明星作为节目表演嘉宾,TFboys连续三年参加、黄子韬、吴磊也有过参与,这与足够显示根正苗红的央视在追求更潮更年轻化路上的拳拳探索心。

然而这个用在《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五四晚会时还被赞赏有加的混搭操作却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上引发了如此大规模的嘲讽,究竟是哪里“棋差一招”?


1. 就着流行文化下饭,中小学生很爱吃,家长却咽不下去

选取新版《流星花园》中F4的扮演者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开场秀嘉宾,是引发微博网友群嘲的重点之一。

“娘炮兮兮的没有阳刚之气”、“五颜六色的头发带坏小孩子”……这样的评论在微博上比比皆是。



然而一边是勃然大怒的父母和来势汹汹的网友激动的敲击键盘抒发不解,另一头却是中小学生群体的喜闻乐见。

“王鹤棣好帅!”“给F4打call”“被要求写观后感,没想到能看到F4”,这样的话,在9.1号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视频弹幕里随处可见。

从酷云数据对新版《流星花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这部在今年已完结周播剧榜单中收视NO.1的剧集18岁以下的观众占到了18%,仅次于35岁以上的怀旧党,足见中小学生对剧集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此外,尽管没有参与节目,却因为微博发布了相关话题进行打call而“锅从天上来”的偶练鲜肉,其实也很受到中小学生欢迎。“我们班的学生都特别喜欢蔡徐坤、范丞丞他们,每天一下课讨论的都是他们,整天拿着手机刷他们的视频。”一位海淀区的小学老师告诉小星。

这似乎也都说明着《开学》的选人标准:尽可能是当下较热门的,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流量明星。

事实上,《开学》采用这种邀请流量明星参与节目吸引受众的做法早已不是头一回。2008-2012年,节目组的开场节目还是诗朗诵、大合唱,而从2013年开始,开场节目便成为了周笔畅、TFboys、黄子韬等明星的演出。


从吸引受众的角度来看,《开学第一课》节目组的策略似乎无可指摘。《流星花园》广为中小学生认可,挑选新F4进行开场表演吸引眼球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从家长方面来看,这些“流量小生”、“新晋idol”,过于偏娱乐化审美,并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更多“榜样”的功用,所以才会有如此反应。

本质上,这样的不满与偶像类型无关,而是因为追星文化在家长群中一直便是不被认可的一种。90后喜爱韩团偶像便被父母指责审美畸形,70、80后追慕小虎队时也被家长怒斥不务正业,每一代人的追星历程都少不了被长辈斥责的经历,而当他们为人父母,便开始教育00后的追星文化了。


至于导致节目没能准时播出的13分钟广告、对“强制收看并写读后感”的反感,在这样的情绪下也成为了事件爆发的导火索,而后续的讨论则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不断跑偏。


2. 流量频频助阵央视综艺,为何这次栽跟头?

在央视的节目里,也不是只有《开学第一课》才请流量明星和小鲜肉的。

2017年大火的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以及《经典咏流传》、《朗读者》都请到了TFboys;《信·中国》TFboys、杨洋、张艺兴亦有加入;“坤音四子”也亮相在今年CCTV五四晚会上,均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可为何吴磊、刘昊然、TFboys、黄子韬都参加过的《开学第一课》,却如此吃力不讨好?

似乎还是和内容有关。

梳理了所有往期节目便可以发现,《开学》的节目特点,是将整台节目分为几堂课,每一堂课有一个小主题,并请相关人士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或发表演讲。

小星整理了从2010年到2018年所有节目的流程,在前几年,也就是1.0的节目中,基本上往年节目一直沿用着“课堂小主题+一段故事或演讲煽情+一首歌升华+PPT课堂总结”的模式,表演形式多为歌舞或诗朗诵。

从2013年后,也就是第二个大版本(2.0)开始,节目开始加入年轻明星,并开始弱化主题和课堂总结。

到了2017年开始的3.0时代,则大幅减少煽情环节,增加了更多表演形式,增强观众互动感,着意添加了高科技元素,并更大量地邀请明星参与。如在2017和今年的节目中,就加入了机器和人类钢琴PK、二次元虚拟偶像“犀”、大型客机全息影像等元素。

尽管如此,《开学第一课》每一期的主题仍紧贴当年的时政热点,政治宣传意味浓厚。在这样“又红又专”的主题下,流行文化的外壳并没有办法掩盖过于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多么流行的明星,在这个节目中也只能做出与主题符合的表演,反而带给观众一种“割裂”感。

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流量明星加盟的文化综艺上,然而因为没有强制观看属性,传递的又多为文化思潮,节目依靠B站等平台进行裂变传播时还会衍生出让年轻观众认可的传播内核——大国文化复兴,所以这类软文化输出综艺便会显现出叫好又叫座的特性。

根据数据显示,最受网友好评的一期《开学》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柯洁 Alpha Go演讲、王佩瑜的京剧演出以及翻译家许渊冲讲述古诗词英文翻译观众们都很买账。这也反映了这个传播要素的吃香程度。

然而能做到这样的,始终还是少数。


3. 包装的外壳千百变,内核始终红又专

归根结底,最让网友愤怒的地方便来源于“强制观看”,如果有着自由选择的权利,怕是没多少家长会在意广告又或是流量明星,毕竟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这两者早已屡见不鲜。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强制操作早已不是首次,《开学第一课》也绝不是第一个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生观看的的文化节目,早在数十年前,各大学校便有着组织学生统一观看影片再写观后感的光荣传统。

想必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两部学校统一组织观看的电影。从《地道战》、《地雷战》、《刘胡兰》、《少年雷锋》,到《建国大业》、《开罗宣言》、《厉害了我的国》。教育部官网上显示,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便开始下发《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的通知。

这里面,即有《我们诞生在中国》这样寓教于乐的纪录片,也有《四渡赤水》这样的爱国爱党主义教育题材,更有《湄公河行动》这样略显血腥的商业电影,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咕噜咕噜美人鱼》、《童歌娃娃智斗黑风怪》这些画风感人的动画片,以及央六出品的儿童专题片。

而《感动中国》也出现在不少中学生的必看节目单中,甚至不乏老师要求对颁奖词进行背诵。

从在地道中摸爬滚打的小民兵,到英勇为人民的感动人物,再到《开学第一课》上唱跳的偶像们,数十年来变化的是这些文化产品的外壳和表现形式,其内里服务于宣传需求和导向的核心精神却始终未改。

邀请流量明星表演也好,添加炫酷的高科技环节也罢,无非是为了节目更具有观赏性。而借此传播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框架在,就注定节目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所以何必吐槽千百变的外壳呢?至少央视爸爸还有一颗努力向大众文化靠拢的心。看看这几届春晚,该知足了。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