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好莱坞,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电影的发源地,更是全世界电影人趋之若鹜的圣地,这里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最顶尖的导演,明星,编剧。当然,还有最好的公司。
历来,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好莱坞的六大电影公司,他们主宰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脉搏,遍布全球的发行网络,举足轻重的大牌制片人,都是他们一手掌握的宝贵资源。
中国的电影创作人员能够在好莱坞扬名立万或者站稳脚跟的屈指可数,另一方面,能够在六大电影公司身居高位的中国人也是凤毛麟角。
我们在洛杉矶偶遇在六大工作多年的李娴,作为已经达到副总裁级别的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影业高级职业经理人,她在好莱坞已经有了接近十年的经验,在她刚到好莱坞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还只是一块并不起眼的新兴市场。
如今,事过境迁,我们也和李娴聊起了她所经历的“中国热”以及作为中国人在六大担任高管的点点滴滴。
1.“中国市场变化太快,六大其实都有点跟不上节奏”
“好莱坞之前在亚洲主要关注的是日韩市场,当时日本还是好莱坞的第二大票仓。我刚开始来到洛杉矶的时候,中国市场的票房体量还不算巨大,所以美国人并没有把中国市场看得太重。”
从最早的全球发行,到现在内容制作上的独当一面,李娴曾在好莱坞的索尼影业和福克斯影业等公司就职,担任过全球营销、国际发行经理、全球创意开发总监、制作副总裁等职位,她的全产业链的职业发展历程是许多好莱坞的中国人难以企及的。
“早些年的时候,我主要的工作是把好莱坞制作的英语影片发行到全球各地;但是近几年以来,我专注在开发制作,偏向制片人的角色。从一个片子的开发策划,到演职人员,发行等流程,我都需要全面的跟进和监管。制片题材上聚焦偏向英美以外的国际题材的影片,我专注的影片都有很强的亚洲文化属性,导演、剧本背景很多也都来自亚洲。对于六大来说,中国是最大的海外市场,但不是唯一,所以我也同时需要开发韩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市场。”
李娴的观点和大量想要闯荡好莱坞的中国人有些不一样,她希望在好莱坞的立足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的背景,更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和经验。
“我如果只给一家公司提供中国市场的价值,其实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回到国内。我来这里的最初目标就是能够负责最核心的业务,这样才能掌握好莱坞架构的精髓。六大的最显著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全球发行营销,我一开始做的工作就是市场营销,然后是国际发行。此外,好莱坞发展了100多年以来,架构了非常完善的开发和制作体系,所以我和好莱坞导演制片人合作,开发制做全球的项目。“
李娴也表示在业界最开始的工作是偏重美国本土市场,正好有那个职位的机会才进入体系。“之后的职业发展中,随着中国市场的越发重要,我的文化背景和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变成了我的额外附加价值。但事情的基础是,我给公司创造的价值至少要和本地人一样,才能胜任负责所有不同的国际市场的工作。好莱坞本来就是一个追梦的行业,既然能有机会在这里发展,就要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做它最核心的业务,了解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想要学习到最核心的东西,就要接受最困难的挑战,我不希望局限在熟悉的舒适区内。“
由于有这样的观念,李娴对于整个中国票房市场的增长及其对于好莱坞的影响也有着相对冷静的认知:“中国的电影市场基本是现如今全球范围内唯一还在飞速增长的一块市场了,无论花费多长时间,它最终是一定会超过北美市场的,但是具体的时间长短,这个增长能到什么样的量级,最终还是取决于电影质量”。
“中国的观影需求无疑是空前庞大的,但是过去几年上映的国产片大家都还是普遍认为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现在观众去电影院消费还要面对很多其他娱乐方式的竞争和挑战,在家里玩手游、看直播、电视剧也很好,观众不一定非要去电影院打发时间。当然,话说回来,中国电影的成长速度还是很快的,反观好莱坞反而有点固步自封,特别多的续集和同类型系列片。”
2.“六大的瓶颈越来越明显”
最近两年以来,包括迪士尼、福克斯和华纳在内,好莱坞六大都经历了或即将经历人事,战略以及项目制作上的剧烈变化。另一方面,好莱坞逐渐“套路化”的拍摄和讲故事方式也饱受争议,北美地区的票房多年来也一直是扁平的趋势。对于这一点,李娴也有她自己的看法。
“现在六大Studio因为要规避风险,所以都偏向保守做续集。就拿Disney举例来说,他们相比于其他studio每年可能就做很少的几部片子,这些片子基本是动画片、漫威、卢卡斯的大系列片续集。虽然拍的数量相对少,但是每部都赚钱,8部电影的票房甚至超过其他制片厂20多部的总票房,再加上附加的主题公园和衍生品收益, Disney的母公司市值是所有studio的母公司里面最高的。由于系列片续集风险较小,所以能确定资金回报,大家都敢投敢做;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规避风险的方式对好莱坞行业的发展并无好处,对观众也不是好事。
“目前在好莱坞所谓的‘成功商业大片’的模式非常固化,很少能够出现大的创新。这些超级大片的成功又会催生更多类似的商业大片,不仅占据了绝大数的顶级资源,还会导致整个工业缺乏足够的多样性,甚至导致创新思维僵化。长此以往,行业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李娴非常认可中国市场对于暂时推动好莱坞市场持续发展的帮助,包括她也认为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对她自身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助益:“现在对于六大来说,全球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等分:北美国内市场,中国市场,和全球其余的市场。现在中国市场非常受重视,在创意、制作、宣传各个方面均有体现。现在还有六大工作人员特意搬到中国居住来实地了解行业情况,业界的创作人员搬到中国开展业务的也很多。”
当然,虽然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是李娴却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六大与中方的合作历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合作中,中方企业和六大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两个市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中方企业对好莱坞的游戏规则理解不深,六大的主要困境则是中国市场变化太快,传统的决策机制跟不上。从宏观来说,六大考虑全球市场,中国虽然是重点市场,但是中国市场再大,一个高成本的好莱坞片也不能只单纯依靠中国市场来收益。中国电影观众也愈发成熟、并不会因为好莱坞故事里硬塞了几个标志性的中国元素,或者有中国的资金而更加偏爱,最终还是影片的质量决定票房。中美的合作在创意上需要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在商业合作上需要更巧妙寻找互利的空间和更加早期介入。”
3.“六大的优势和挑战都很明显”
李娴工作时间最长的福克斯影业,连同其他默多克旗下的部分资产,在去年底已经宣布即将被迪士尼所收购,但是在近期又传出了康卡斯特介入的新消息。除了福克斯面临的兼并整合之外,今年最受人瞩目的就是福克斯探照灯(Fox Searchlight)在奥斯卡上的优秀表现,《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这两部影片都是出自福克斯探照灯之手。李娴从个人角度分享了她眼中探照灯的影片能够脱颖而出的秘诀。
“福克斯是少有的还在坚持做文艺片而且还能卖座的主流电影公司。探照灯的品牌都是依靠过去多年和电影人合作的信誉口碑和电影节荣誉的积累。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也是规避风险,主要靠竞价在电影节上收购项目,但这个策略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多流媒体的竞争压力,于是几年前调整策略,开始更多自己制片,以电影人为核心打造内容。因为这样才有了质的飞跃,和其他公司区别开来。”
谈到了好莱坞出品项目的选择,李娴向我们强调了一点,这一点不仅是她认为福克斯探照灯做得比较出色的,也是许多好莱坞公司在决策上能够更流程化,相对于中国电影公司能够更好地避开风险和失败的地方——绿灯会制度。
“绿灯会制度至关重要,这是国内很多电影公司决策上缺乏的。这个体制决定了即使是最高领导层也不能一意孤行,而是要说服大多数的人,所有的决策都需要亮起‘绿灯’,这个项目才能推进到下一个阶段。六大全球都有办公室,每个地方的办公室只专注自己的一个市场,最后汇集起来在总部绿灯决策。在好莱坞,包括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也都是像我们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对比国内现在许多的公司还是比较年轻,创始人还是公司的核心决策人,所以比较容易偏创始人老板中心制。”
“当然了,合理制约的制度是一方面,开源是另一方面,有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关键。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制片总监的品味、和业界的关系等等,所以绿灯会的机制固然重要,也还是需要其他元素和条件来相辅相成。”
4.“中国故事的国际化”
李娴特意和我们强调,她的许多观点并不代表任何公司的立场。这样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的也反映了某种事实——好莱坞六大的内容出品很难由一个人或者几句话就能涵盖清楚,外界需要从不断出品的内容中梳理出规律。
谈了现状之后,李娴也分享了她自己对于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研判,尤其是流媒体出现后院线电影所遇到的挑战。
“我觉得以后看电影的形式会产生很大的变化,看电影会变成一个‘事件Event’,就像看歌剧或者演唱会一样,而不再是现在这样比较普通的娱乐方式。以后的院线影片必须要有“大事件”的性质。否则在流媒体的推动下,今后观众可能完全没必要去电影院看电影,随时都可以在家看到最新的电影。话虽如此,从内容制作的角度来说,流媒体虽然能让观众看到最好、最新的项目,但是大部分电影创作者还是希望自己的片子在大屏幕上展映,没有手机等第二屏幕的干扰因素,观众会有最佳的观影体验。”
“流媒体是不可逆的趋势,但院线不会被取代,而是会与流媒体产生新形态的共存关系。流媒体也在改革,用电影人的思维来做事情,而非单纯依靠资金推动。但资金充足是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这让他们选择制作题材没有太多的限制,还可以雇佣到最好的人才。目前国外的流媒体无法取得中国的执照,缺失中国市场是一个短板,但是它们还是有机把部分内容卖给中国的院线发行和网络平台。当然,这取决于内容本身的一些要素,能否过审,是否吸引中国观众,等等。”
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李娴认为中国的故事一定有机会为世界观众所接受,但是在制作上也许能借鉴美国的模式:“就国内市场来说,我曾经听一位导演提过,中国市场跟欧洲市场一样大,以后完全可以像欧洲一样实现电影分区化,南北受众不同,北方的观众会有自己的所好,广东的观众会去追捧粤语片,这样的区域化符合未来的潮流。同样因为语言和文化亲近性,中国电影想要走到国际上,还是要拍英语电影,其实完全可以把自己本国的故事拿到好莱坞来拍,这是一个不错的‘往外走’的方式。最好的例子就是《寻梦环游记Coco》,讲的是墨西哥的故事,但是却是一部英语动画片,主要创作团队都是美国人,但却是用的全世界观众熟悉的好莱坞故事结构和视听语言。将来只要有人成功打造出一部美国制作的中国题材的成功商业电影,在全球取得成功,就能带动市场。”
其实李娴说到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而且也确实有不少获得了成功,包括《末代皇帝》《卧虎藏龙》等电影都是典型的“好莱坞拍摄中国故事”。当然,李娴也认为,前几年开始出现的“合拍片”潮流并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方向:“合拍片其实是过热的伪命题,很难做好,要么专注本土市场,要么就着重做国际片,市场应该有专攻,非常偶尔才能出现两个市场结合的好题材。资金过热很容易催生一些不成熟的作品,有经验的投资人或制作人一定能够清醒地看待合拍片,不会因为跟风就去盲目投拍中美合拍。”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好莱坞和国际工业合作的未来,其实全世界有几十亿的人,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可以做成佳片,但传统在好莱坞绝大部分项目经理并没有海外文化的积累,向外寻求故事非常有限,所以现在好莱坞绝大多数都是拍美国故事。我认为有两点会推动这个好莱坞“转型”的过程,一是随着电视剧集、高质量短视频内容的发展,这些媒介让话语权不像以前一样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电影的绝对主导地位,六大在工业里的龙头地位也受到了各种挑战,也只会让好莱坞越来越有危机感。二是国际市场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到好莱坞拍电影,好莱坞也越来越明白国际市场的重要性,心态更加开发。我相信这会是一个好的良性互动发展的未来,新的故事帮助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去不断创新,不同国家的文化故事和新的类型片创新模式也通过好莱坞现有的基础架构走向全球的观众。当然,这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个需要仔细甄选源故事,再细细打磨单个项目的集体过程。希望我们有更多才华横溢的中国电影创作者加入到这个过程中。“
李娴最早是在北大学习电视电影专业,一路走来似乎都是在同一条职业发展轨道上,从中国到好莱坞,从央视国际再到福克斯影业,一直以来支持她在这个行业中不断接受新挑战的动力,在她看来,就是两个字:热情。
“没有热情就不要进电影这行,因为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必须要有热情,因为收获和付出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追风是最忌讳的,要考虑自己长期的目标,并在所处的环境中寻找最佳的机会。从最开始宣发到现在做制作,我不希望只是固步自封,而希望去做好莱坞产业链的不同核心环节,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也非常幸运有合适的契机。当然对于许多刚毕业的电影电视专业学生,中国机会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在美国守着虚无的机会。另外,不要把时间耗费在选择上,择一而终,只要努力,不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会把自己的选择变成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