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本论(微信:yulezibenlun)观点:当一个老板既拍电影,又做艺人经纪时,该怎样权衡?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2012年在一次访谈中已明确表示:“还是把创作放在首位。”这样的选择,是造成“郭红波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娱乐资本论-----------------
一位经纪人“致王中军先生的一封信”,让华谊兄弟的“体制问题”浮出水面。
所谓“体制问题”,包括“各部门都是独立核算,经纪公司更是严重缩水,公司不给自己演员机会,演员大批量流失,到期就走,从最多时候的一百多个,到现在的四十多个”……
其实在去年8月,华谊兄弟公布半年报已显示,艺人经纪业务有所下滑。当时透露的原因是:旗下“赚钱生力军”姚晨因为待产、生子,让经纪业务收入颇受影响;姚晨复出了,现在的形势是不是有所好转?至少从华谊兄弟7月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来看,经纪业务排在行业第一位,对上市公司的贡献是稳定的。在大众看来,华谊兄弟的经纪业务也如王中磊所言,已度过“保姆式”模式等阶段,正朝“职业化管理”的3.0时代迈进。经纪人郭红波这封信,却让看似波澜不兴的艺人经纪之痛重又曝光。
众所周知,制片人总想压低成本,经纪人总想多拿片酬,这样的矛盾颇难调和。当一个老板既拍电影,又做艺人经纪时,该怎样权衡?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2012年在一次访谈中已明确表示:“还是把创作放在首位。”在他看来,艺人只演自己公司的作品,或者公司只找自家艺人拍戏,并没有多少成功案例。像电影《风声》那样叫好叫座的共赢,几乎已是不可复制的范例。而当郭红波的领导责斥他,艺人也可以去其他公司抢机会时,他的想法则是,“我明明有妈,为什么要去吃别人的奶?况且,人家为什么要给你奶吃?”站在不同立场,老板与员工的观点自然迥异。
更重要的,华谊兄弟的王国版图还在扩大。在其二十周年庆典上,它向外界描绘了一幅全产业链、多点布局的蓝图,从传统业务逐渐扩展至实景娱乐、互联网等各大板块,已初露端倪。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导致资源利益分配不公,艺人经纪受到或多或少地挤压,以至于原来管理运作的模式弊端、艺人之间、经纪人之间的恩怨纷纷展露出来,也就在情理之中。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华谊兄弟艺人经纪这一块来说,不是现在太淡了,而是过去太猛了。最多时签下逾百个艺人,是当年急速扩张之举,因此带来消化不良。如今产业变革,审时度势,慢慢削减,也势在必行。同时,无论是王中磊自己,还是业内人士,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华谊的艺人经纪更适合给成长中的艺人做提升,“给加速度”。这意味着,一方面它不会培养新人,另一方面,当艺人成熟到需要飞跃时,分手在所难免。自己开工作室,自己给自己演出机会,不少艺人已经先行一步,做出示范,而且,成绩不错。
艺人与公司之间完美共处的状态会是怎样的?香港老影星郑佩佩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她在邵氏影城成长的美好年代,当时备受保护与栽培,“我们都曾在这天堂里,寻找着我们的梦”。那样的影视帝国早已作古,所以郑佩佩也问,“现在有哪个老板有那么样的气魄胆色,可以这样毫无限制地造就新人?现在的话,要是哪个新人卖了钱,老板们就像捡到宝似的,不断地榨,直到榨干为止”……
可是,说到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开电影公司当然要卖钱。“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艺人来说,是指望妈给奶吃,还是磨练羽翼,等翅膀硬了早日单飞?或许要先问问自己,够不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