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节目组寄刀片了!!!”这应该是几乎每档综艺节目都会出现的网友评论。
这段时间,优酷《这就是街舞》节目组也是被网友撕来撕去,估计后期小哥哥小姐姐们已经收到了一大堆“刀片”。第一期上线之后,“选手存在感低”、“看不懂街舞”、“后期黑易烊千玺”……都是观众不满的点。
第二期之后,黄子韬对一名女选手的评价“满脑子都是她”引起了很多观众的过度解读,韩庚的粉丝也直接表达对韩庚镜头少的不满。粉丝不满的另一个焦点在于,“满脑子都是她”的评论是黄子韬对于另一名选手的评价,而“死亡之组”这个来自于同一个人的评价同时用在了罗志祥和韩庚组,这两种剪辑都有“移花接木”,欺骗观众的嫌疑。
因此这几天节目组陷入了明星工作室发声明,随即也发道歉声明的循环往复当中。
那么后期剪辑师到底怎么想的?素材在他们手上真的是为所欲为吗?真的可以通过任意组接镜头来做人设、带节奏?镜头的多和少是真如网友们所说的“人气决定论”?
1.“移花接木”、科普性弱、选手存在感低,节目组在想啥?
小娱将观众对于“移花接木”的质疑,传递给了《街舞》的节目后期总导演郑磊,他对于这个问题有点意外,也许没有预想到观众会对“魔鬼剪辑”这种业界常见的事那么在意。
经历过《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剪辑争议的他表示,“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解释的”,罗志祥和韩庚两边都有选手作出“死亡之队”的评价,后期用错了素材才导致这次误会发生,之后会重新上传更新之后的节目。
粉丝闹翻天的争议,在后期导演这里却只是用错素材的误会,这两个人群之间仿佛隔了天堑。
其实,这种“移花接木”的操作手法,业内称之为“偷片”,也就是将A时间线上的镜头用在B时间线上,在业内非常常用,而且也不是令人羞于启齿的操作。“其实就相当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小娱。
除了第二期的“移花接木”之外,第一期节目中也有不少细节遭到了观众的诟病。比如,有舞蹈行业人士就提出对于街舞领域一些英文说法的中文翻译不够准确;节目的科普性不够,看完节目还是没明白Breaking、Poppin等等之类是什么。
郑磊看到了网友这些评论,第一反应就是“没想到观众有这么强的求知欲啊。”
于是,从善如流,第二期就有了变化。
不过看完节目记不住选手,记住的仍然只有四位明星队长,这是很多观众在看完两期节目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这主要与这一个节目后期导演组本身的剪辑风格有关。
选秀节目后期剪辑常用“倒推”的方法,重点放大存活时间更长,后期表现更好的选手。熟悉《中国好声音》的读者都知道,灿星在这方面,更喜欢用养成的方式。也就是说重点选手不会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存在感最高的人,而会随着节目的推进慢慢走出来再被观众记住。“ta也有默默无闻的时候,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这样养成的人物形象会更加立体。”
这是一种常规的操作手法,但需要多看几期才能慢慢品出滋味,只是着急的观众看一期就忍不住吐槽了。
“观众记不住选手,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将导师做得过重,将选手的记忆点稀释了。”《街舞》前两期的内容确实是以明星队长为主,但郑磊并不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是错的,“节目需要先让大众关注到街舞,而明星队长的作用就是要带领观众进入街舞的世界。不过后面的内容会开始对选手有所侧重。”
2.谁偷走了我家爱豆的镜头量?
一直以来,似乎谁人气高,谁镜头量就多已经成为了观众默认的规则。粉丝也常常因为自家偶像镜头量少而扬言要给后期“寄刀片”。
但镜头量真的是“人气决定论”?
剧情需要才是镜头量的决定性因素,《街舞》的节目后期总导演告诉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易烊千玺在第一期出镜率高是因为从已有素材来看,他的故事线呈现出了前后的反差,那么剪辑师为了做先抑后扬的效果,就需要在第一集给他的故事线做铺设,因此与他相关的内容和镜头量自然更多,调性也会有点压抑。“后期需要考虑粉丝和人气,但不能破坏节目整体走向。”
“有些人镜头少主要是因为与他相关的内容重复率太高了。”比如,海选期间对于很多选手,韩庚都没有情绪波动,就是面无表情地记录以及喊“下一个”。一定量的镜头重复能够突出他严格认真的特点,但太多重复镜头反而浪费有限的节目时长,只能剪掉。“不过镜头量与人物出来的效果并不成正比,就像韩庚虽然镜头不多,但还是立住了专业导师的人设。”
与剧情无关的内容,自然就会被剪掉。比如,出现突发情况时几个人都表现出惊讶,而只有一个人因为走神而没有表现出惊讶,后期就会把这个人的镜头剪掉。但如果这个人走神是与之前剧情有关,又或者是和人设相符合,那么这个人的镜头可能反而会被放大。
当然,明星的人气和工作态度也对镜头量有影响。
明星的人气高,镜头量自然就高,这是万年不变的规律。“就算是星素结合的综艺,也永远是明星优先。节目组花这么多钱请了流量明星往往就是为了给节目拉流量的,不给镜头这不是浪费吗?”一位从事多年后期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小娱,“现在的观众太浮躁了,一个流量明星就算默默坐着吃一小时的饭也有人看。”
平常网友们看到某明星出来的照片不好看就会说得罪化妆师,摄影师。到底是不是得罪了,小娱还真不知道。但如果明星在某一期节目中镜头量相比之前莫名变少了,“那很有可能就真的是得罪导演组了。”业内人士这样告诉小娱。
当然,更常见的情况,则是和政治大气候有关,之前《歌手》的gai、《了不起的挑战》的王喜,都是因为种种原因被马赛克或者直接被删掉了。
总的来说,就是强综艺感+高人气+好工作态度,往往能带来高出镜率。所以说,偶像镜头少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想到给后期“寄刀片”,毕竟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3.所谓“人设”是怎么立起来的?
自从综艺编剧这个工种跟着韩综被引入中国,有些综艺被观众发现有剧本之后,综艺人设就越来越被观众质疑真实性。
“但综艺编剧和电视剧编剧不是一回事。”郑磊告诉小娱,编剧只是导演组细分出来的工种,主要负责节目走向的设计,以前这部分直接由导演负责,更与明星的“人设”没有直接关系。
“人设”其实就是标签,为了帮助观众记住节目中的人物,节目组都会用贴标签的方式。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人设”就是节目组给嘉宾在节目中的设定,有刻意的成分。但业内人士告诉小娱,“人设”其实是后期根据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来决定的,前期策划只是有一个大概的角色定位。
那么后期有哪些处理“人设”的方法?
第一种,合并同类项,也就是将同类镜头集中突出放大。负责《中国有嘻哈》的后期公司千秋岁副总经理高翔就告诉小娱:比如《中国有嘻哈》后期通过集中展示吴亦凡淘汰选手的画面来给他塑造出一个“杀手吴”的专业人设。这部分有时候也会用到“偷镜头”,当然这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比如吴亦凡可能在当时没有说清楚选手好在哪,但是在更后面的言论中提到了,就会将这部分的镜头提到前面。
第二种,横向对比。比如,张艺兴在《极限挑战》里的“小绵羊”人设,就是通过与孙红雷的狡猾人设做对比得到突出的。
立人设通用的方法就是与人设无关的镜头,除非剧情需要,一般都会被剪掉。比如一个人在节目中是智商担当的人设,那么这个人在节目中不够聪明的镜头就会被剪掉。当然智商担当犯蠢的画面是可以适当保留的,因为这体现戏剧性。
4.结语
小娱此前也采访过不同后期公司的剪辑师们,虽然平常都相当高冷,不会对网友寄来的“刀片”作出任何回应,但都异口同声地表示非常重视网友的反馈。弹幕、豆瓣评论、微博评论都是他们获取网友反馈的渠道。平台方也会通过大数据得出网友的倾向性,对接给后期。
不过有时候观众越吐槽的点,后期可能反而越喜欢做,“毕竟吐槽的人多,说明关注的人也多。”业内人士告诉小娱。
也就是说,网友们发弹幕,写评论,确实是会被后期剪辑师看到的。所以下次“寄刀片”之前,不如多发几条正经的弹幕,多写几条走心且专业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