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丨我在菲律宾过大年

新年好!

除夕,阿雅起了个大早,吩咐儿子给家里换上新联,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佛龛前的白玉观音等佛像取出擦拭,重整佛龛门面。布置完还得掷三回杯筊,问佛祖满不满意。

如果不是卖发粿的小贩叫卖到门前,阿雅本打算亲自上王彬街置办年货。发粿是一定要的,这是一种和馒头做法相同的蒸糕,中间印个红色的“发”字,寓意恭喜发财。再添上年糕、红枣干、芋头等的贡品,大年三十晚上摆放在家里佛龛前,等待整点时刻上香祈福。

这是闽南人过年最主要的仪式之一,整套敬拜流程后,才算是正式辞旧迎新。如今这套风俗,被侨居异国的华人原封不动带到海外。

在菲律宾马尼拉做了近二十载生意的阿雅,已经习惯在此过年。她祖籍在福建泉州,现在举家定居于此,和初来时的异乡感不同,如今也算是“老番客”了。在岷伦洛,全球最古老、也是菲律宾最大的华人聚居区,九成的华人来自于中国闽南地区,少部分则是潮汕等地的广东人。

“周围大家有共同的方言,风俗也是从老家那边沿袭来的,都是熟悉的那套,”同样是在菲生活多年的阿斌,直言在菲过年和国内的感受差别不大。长期的族群聚居,让海外华人形成了一种生活共同体,从国内到国外,复制同样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仿佛只是在同一社会空间内进行迁移。

从除夕起,菲律宾华人社区陆续开展新春活动,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三。其中,马尼拉岷伦洛区的玩法最丰富,除了每年初一惯例的踩街游行,还有花园脚广场的新春市集摆摊,以及附近美加广场的新春晚会。

小娱在中国城美加广场影院

看到了《捉妖记2》的预售海报,

首映当天排了6个场次,高于同档期其他影片。

华人商铺最为密集的王彬街,在春节前一周开始张灯结彩,街道两边整齐地挂起了印有“Kung Hei Fat Choi”(粤语‘恭喜发财’)的海报。而商业嗅觉最为敏感的小贩,也摆出了各种口味的年糕,以及颇具当地特色的“凤梨橘”吉祥挂饰。

“凤梨橘”是个“混血”的产物。处于热带的菲律宾常年盛产菠萝,闽南语叫“凤梨”,凤字发音同“旺”,而橘子发音同“吉”,当地人(闽南话称“番仔”)把二者合一制成的吉祥饰物,大受华人欢迎。此外,华人传统的米穗帚、芋头和姜也是热销的饰物,价格在100~150比索,相当于十几元人民币。

番仔的聪明不止于此,他们还擅长表演充满中国特色的龙灯舞。起初,这类表演是华人为了增添过年氛围沿袭到菲律宾,一些出手阔绰的大商铺老板会自掏腰包请来国内专业舞龙师傅,一来给店铺生意图个人气,二来也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化。如今,不少龙灯舞表演则是由番仔牵头。他们组织舞狮队,从过年前两天开始在华人聚居区走街串巷,锣鼓喧天。所到之处,商铺老板不得不派发红包。

甚至,你还会看到不少“舞狮团队”还只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没有装备和道具,干脆套个竹篓充当“龙头”,用纸皮、布料和画笔整出“龙身”,也跟着在上街敲锣打鼓了。虽然这种方式看起来就像是trick or treat之类的恶作剧,但适逢佳节,大家并不会计较。

一般来说,海外华人举办春节活动,旨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中国城也就这么点大,几场活动都集中在此,氛围就来了,”对于生意人阿斌来说,这里的中国年省去了不少繁文缛节的仪式,主要是图个氛围以自嗨。而这种自嗨促成的向心力,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这个社会空间的秩序。不过热闹的同时,店铺生意也不敢停歇,“毕竟一天不开店,损失几千上万。”

和马尼拉一样,在世界各地,中国城都会是自成一派的景观。城内,用红灯笼、发粿、年糕等包装起来的中国年让侨居于此的华人时完成了某种新年的仪式感;城外,马车、迷你巴士和机动车辆并行的拥堵街道,混杂陌生的菲语和面孔,却提醒着你这是异国。

亲善门,马尼拉三大中国城门之一。交通混乱拥堵是这里的常态,倒也成了地方特色。

发粿(闽南话)是一种福建的传统特色糕点,做法一般也只有华人才懂。

年糕的口味很多,除了常见的红糖、红豆、抹茶等口味,还有香兰味(Pandan),一种东南亚常用植被香料。由于吃惯了甜食,年糕也深受菲律宾当地人喜爱。

制作“凤梨橘”饰物的手艺,主要掌握在菲律宾当地人手中。

王彬街,几家售卖春节饰物的商铺门口络绎不绝。

岷伦洛教堂后街,有一面嵌入的墙上摆着一座十字架。当地华人把拜佛的同款仪式移用到这里,一边点烛上香,一边祈求上帝,不免有种喜剧效果。

舞狮队现多为当地菲律宾人牵头表演,他们相当友善,见到镜头习惯笑脸相迎。

围绕中国年的主题,在华人相对密集的酒店、商场、赌城都开展了新春促销活动,Happy Chinese New Year的字样几乎随处可见。离开马尼拉机场时,安检人员看了下我的护照,脱口而出一句中文:“新年好!”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