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访日本,我发现中式本土剧才是未来

70亿日本短剧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作者|尖椒

“虽然国家较小,人口基数不高,但日本在整个海外短剧市场的付费占比达到了7%”。

“中国至少排名前30的短剧平台都已经入局日本。”

在中国短剧出海浪潮中,日本是北美之后的第二大市场。据了解,目前日本短剧的用户规模大约在400至500万,2025年本土自制剧产能大约在300至500部左右。有市场调查公司预测,2026年日本竖屏微短剧市场规模或将高达10亿美元(约70亿元)。

就在近期,字节跳动在日本上线付费短剧应用PikoShow,CMC资本与大崎洋联合推出日本短剧平台Helo,慈文传媒与中文在线日本短剧平台UniReel 展开试点合作,昆仑万维旗下短剧平台 DramaWave 在日本开展自制剧制作。

日本本地也有很多主流公司下场,吉本兴业去年12月推出短剧平台FANY:D,主攻竖屏,emole推出的BUMP应用主做3分钟以下的横屏短剧,竖屏短剧账号gokko5club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内容更倾向于品牌商业化定制。据相关人士透露,未来两个月,日本还有更多本土公司会成立自己的短剧平台。

早在去年3月,娱乐资本论就关注到中国短剧出海之势。今年3月,娱乐资本论在日本走访了多家短剧公司,发现比起平台的火热入局,日本短剧市场实际上仍然是一片蓝海,特别是本土自制剧团队稀缺,整体产能低,制作产业链还远未成熟。

在日本短剧自制领域,非常明显地分为“中式”与“日式”两个派别,前者坚信复制国内爆款模式即能成功,坚持以国内标准要求日本制作团队,主要精力花在让对方信任中国短剧模式的沟通上。后者立足本土,希望以更贴近日本人喜好、逻辑更强、节奏更像日剧的精品短剧,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日本短剧市场与制作产业链正在日渐成熟。头部承制公司和雅文化正在筹备短剧基地,实现短剧的落地化、规模化生产。有平台采取高举高打战略,请日本明星山本裕典拍BL短剧。还有的平台瞄准全球化,希望通过优质短剧帮助日本IP扩大全球影响力。

2025年,付费大盘跌一半,免费短剧滞不动,中国前50的公司都在出海寻找新大陆,此次日本实访是娱乐资本论“短剧新大陆”系列的第一篇,后续还将推出更多海外地区的短剧市场观察,欢迎到文末添加我们联系方式交流。

#本文已采访四位相关人士,他们也是「娱乐资本论」2025年第286-289位受访者

短剧出海两年,日本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一年前有人问我,中式短剧与日式短剧会不会有个对决,我说不可能,规模上达不到,那时候日本平台的规模还不到中国的1%。”

在短剧领域,日本本土平台打不过中国出海平台,这是受访者的一致认知。

BUMP目前算是日本本地平台首位,点点数据显示,近一年,BUMP在APPStore娱乐榜的最高排名只达到30,总榜300名开外,Google Play娱乐应用榜最高17名,大部分时候都在50名之后。而中国出海的日本短剧平台三巨头DramaBox、ShortMax、TopShort时常稳居前三,是手机应用商店日本区TOP10的常客,甚至能登顶榜单。

据点点数据,2025年1-4月,日本短剧应用内购收入3080.5万美元,市场份额排名前十的公司均为中国出海平台,总市场份额已经占到日本地区90%以上。

尽管短剧平台入局火热,但日本短剧市场增长在今年明显放缓,爆款少、难出圈。去年10月上线的《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娘》(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由ShortMax和朝日电视台合作完成,这部剧目前仍是本土短剧单部收入天花板,如今已达500万美元流水。

该剧的承制方和雅文化创始人金光国透露,在日本,流水达200万美元以上已经是非常稀缺的爆款。

和雅文化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做译制剧,与九州、枫叶,点众等头部平台合作,翻译了200多部之后,24年开始正式做本土自制,如今已经制作25部,其中五六成能盈利。现在和雅文化长期合作5-6位导演,3-4位编剧,每个月产能约为五部,未来预计达到每月十部,全年百部。

点众旗下平台DramaBox仍以译制剧为主,热度高的剧会有日语配音

金光国认为,目前日本短剧市场还远不到“竞争”状态,仍然是狼多肉少。如今仅和雅一家的产能,已经能占到日本本土自制剧10%份额。“制作公司看上去挺多,但真正能按中式方式做起来的、有经验的公司少之又少。以前大家刚到日本出海的时候,找了很多华人业余团队,但出现不少问题,现在逐渐被淘汰了,产能越来越集中在头部公司。”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负责人小林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中国是卖方市场,日本完全反过来,能做本地化短剧的公司仍然很少,但平台又越来越意识到,如果想要在日本卖得好,还是得做本地化。”

金光国发现,日本人非常谨慎,大多数想尝试拍短剧的,都会先跟日本平台合作看看效果,之后才找中国团队。而朝日电视台之所以第一部就找他们合作,是有通过短剧将日本文化、日本IP传播到全世界的愿景,直接走全球化路线。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目前,日本短剧的自制拍摄环境仍然未达到规范化。“日本是一个信用国家,不是给钱就能拍,还是得看有没有信用背书。越是正规的公司,信用背书越是严谨。有的项目还没拍完出各种问题,有的拍摄团队拍着拍着撂挑子了,演员档期不够、制片不够专业,最后项目拖了好几个月才拍完,本来是12万美金的项目,后来涨了一倍。”金光国告诉我们。

还有的中国出海平台被中间商赚了差价。“比如平台给了中间人50万拍一部剧,但是他只给制作公司25万,出来的效果当然不好。”短剧制片人夏夏透露。

尽管已经出海两年,第二大的日本市场还是一片亟待开发的蓝海。

本土剧崛起,中国派VS日本派

早期日本出海短剧还是以译制剧为主,现在各短剧平台已经开始卷本土制作,而在本土剧制作中,又会有明显的“中式”与“日式”的区别。

简单来说,中式短剧节奏快,每集时长短(1-2分钟),以中国出海平台为主,而日式短剧还是节奏偏慢,每集时长长(3-5分钟),集数短(30集以下)以日本本土短剧平台为主。

日本本土短剧平台BUMP,横屏为主,每集3分钟以下,30集以下为主

在金光国看来,大部分日式短剧只是“剧短”,不是“短剧”。“这些剧没有短剧特点,节奏慢,不以调动情绪为主。即使他们脑袋里想调动情绪,最后执行起来也不是这么回事。”

娱乐资本论发现,在BUMP里,TOP10的短剧就有明显的日式特征,虽然每集大多缩短在1-2分钟,但节奏慢、信息密度低,甚至可以一集不说一句台词。除了第一集会模式化抛出钩子外,不少集数没有明显的剧情钩子。

短剧制片人夏夏认为,比起中日之间的差距,在日本做短剧,更重要的是让日本创作者明白短剧与传统影视的区别。

因此,金光国和夏夏都是比较坚定的“中国派”,虽然使用日本团队拍摄,但更希望能复制中国短剧的爆款模式。

“日本短剧创作者会讲求很强的逻辑性,但是中国短剧,比起逻辑性,更看重情绪,为了情绪可以跳过很多逻辑性的东西,这种对他们来说比较难。”和雅文化虽然都找日本团队拍,导演和制片都是日本人,但一定会有一个类似于监制的角色,把控全局,让其完全按照中国的短剧模式拍摄。

直接复制国内爆款剧本是和雅文化的成功方法论之一,他们承制的两部日本爆款本土剧《保洁员竟是女总裁》和《大富豪のバツイチ孫娘》(百万富翁的离婚孙女),都是国内爆款剧本稍作修改后翻拍,前者上线不到半个月流水100万美元,后者现在流水已经超过500万美元,成为现阶段日本短剧天花板。

“我经常和他们(日本导演)说,不要创新,就按剧本来拍,听话就行,保持快节奏,少拍无用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就希望从后脑勺开始拍,再拍到前面来,我说不用,就怼着脸拍。灯光一定要亮,不要想着用灯光来表达作者思想。这些都是我们走过的、很具体的弯路。”

和雅文化短剧拍摄现场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曾有一部短剧是在地下室拍摄,有一个镜头需要给女演员一个大面光,但日本摄影师始终无法理解:这是地下室,哪来这么强的光源?“他们非常讲求镜头逻辑,但短剧不需要这种逻辑。”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是日本派的代表,其母公司yostar是日本知名游戏公司。他们会以三个月为一期,每一期收二十多个原创脚本,再筛选适合拍摄的,选用日本团队进行拍摄。“我们的优势是,对于日本人在意的点比较了解。在审核脚本时会提醒编剧注意哪一些bug不能出现,部分剧情在日本如何修改会更合理,或者观众会更喜欢。”

“日本是非常讲究逻辑的,但爽剧其实你没有办法那么讲究逻辑。所以现在我们分两条线,一条是精品线,一条是速成线。精品剧我们要求所有的细节必须要合理。”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制作的《最后的勇气》在平台Shortmax、Helo都卖得不错,该剧由一个在日本的华人团队制作。他们通过市场数据分析后发现,日本演员出演的本土化短剧,播放效果要大于配音和配字幕的短剧。因此,他们的策略是“对国内爆款剧情进行微调,但还是以日本人的喜好优先。”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制作的《最后的勇气》

什么是日本人的喜好?

小林告诉娱乐资本论,最细微的剪辑节奏、画面调色,日本观众都能感知到中日之间的细微差异,“中国人比较偏向于白蓝的冷色调,但日本喜欢黄绿色的暖色调。”

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想从内容题材、爽点、摄影等方面更偏向日本风格,比如日本人喜欢的婚姻题材短剧是双出轨,“类似《昼颜》那种,故事大概脉络是,老婆发现老公出轨,各种搜集证据,但如果在中国短剧,可能第一集女主就和老公离婚了。”

在小林看来,日本女性的爽点一方面在于事业上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家庭。“虽然一部分日本女性就想做全职太太,但也有一部分想像大女主一样在社会上谋生,大女主短剧是中日都会喜欢的。”

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中日对霸总的看法。“日本没有霸总文化。因为日本富二代从小就独立出去赚钱,十几岁就开始自己打工。日本观众不相信富二代霸总,只能一开始就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虚构的世界。而且二战后社会去等级化,日本主流文化里会避免正面描绘高高在上的人支配他人的这种感觉。”

小林认为,日本短剧的“掉马”逻辑也不太一样,比起贫富差距的“掉马”,日本人会更喜欢的外形改变上的“掉马”。“因为如果按日本人正常思维,在职场上公开辱骂一个清洁员,是职场暴力,是违法的。但日本人喜欢看一个非常胖的女孩,突然一天减肥成功,变成大美女的故事。”比起发生在现实世界的复仇爽剧,日本人也会更喜欢“逃离世界”,在异世界里大开金手指。

另一个难以在日本复制的中国爆款短剧类型是婆媳矛盾打脸流。“第一,日本的年轻人现在也不爱生孩子。第二,日本都是小家庭模式,很少有婆婆和媳妇住在一起的,互相都非常尊重隐私,也就没有这种婆媳矛盾剧。”制片人夏夏分析。

落地化、规模化生产,日本短剧卷向平台竞争

国内已经发展出郑州、西安、“竖店”这些集中的拍摄基地,还有各地影视城对短剧拍摄开启扶持政策。但在日本,短剧拍摄的困难仍然集中在场地贵、成本高、协调难,比如同样一个景,在横店需要1万,在日本拍一天则需要4万,直接导致短剧成本水涨船高。

“以前是10-12万美金一部,现在是12-15万美金”,金光国透露日本自制剧成本上涨。小林判断也差不多,一部非精品短剧的预算在15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0万)是比较合理的,“以前可能更便宜,但现在价格也慢慢上来了。”

有短剧团队曾考虑将演员拉回横店拍,但一路上的差旅费用和时间成本仍然没法压下来。

目前日本有拍摄资源的地点屈指可数:东京占70%以上,其次就是大阪、京都、九州等地。金光国向娱乐资本论透露,现在他正准备在离东京600公里的秋田筹备一个像横店似的短剧基地,让日本短剧实现落地化生产,资源集中,成本也可控。“场地对面就是一个大学,当地也有很多居民,可以解决群演问题。”同时,和雅文化还会提供演员培训、短剧制片等服务,提高基地产能。

近期,金光国在日本还成立了一个一般法人“亚洲短剧协会”,促进日本短剧产业发展及为短剧公司对接电视台、广告公司的资源。“日本的短剧产业链还没有形成,现在仍然需要2至3月拍摄一部。我们不仅要革自己的命,也要让这个产业通过系统化、效率化,通过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来赚钱。”

还有一点比较困难的是演员的授权费。小林透露,在日本,所有演员在商业化的情况下只会给一年使用权,一年后还需要再签订合约,继续分成。“但我们如果想让短剧在日本接受度高,就必须用日本演员。”

UniReel请演员山本裕典演BL短剧

如今短剧平台集体下场后,未来日本短剧的剧集长度也会发生变化。东方不败entertainment到去年为止都是做十集以下的短剧,目的是洗号,以免费观看模式在tiktok上播出。今年开始转变思路,跟平台合作,需要做50集以上的短剧。

小林非常看好日本的付费市场,“因为日本人不愿意花时间看广告,付费习惯也非常好。”现在日本所有的付费平台,主力都是30岁以上女性,以家庭妇女为主。

如今,国内短剧付费市场萎缩严重,免费短剧逐渐发展成B端生意,未来,会有更多大平台加入出海阵列,而地理与文化与中国更接近的日本,将是他们最想尝试的第一站。但同时,中国短剧走过的弯路,日本短剧或许也不得不经历一遍。

娱乐资本论将持续关注海外各地区短剧发展情况,并推出全球短剧地图,欢迎参与海外短剧制作发行的平台、公司、主创等相关方与本文作者联系交流。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