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疯狂的春节档已经拉开大幕。
大年初一下午18点30分,《西游2》发出海报,票房已经突破3亿,打破《美人鱼》创造的纪录,成为内地影史最快破2亿的华语电影;与此同时,第三方平台显示,《大闹天竺》在同一时间的票房也已经接近2亿。
能够再次看到“破纪录”的票房盛况,也许都得益于一种发行手法——预售
《西游2》在上映前34小时(1月26日),预售票房就已经破亿!这在此前的电影市场绝无仅有,片方发布的海报也强调,这是创造了“影史新纪录”。
而截至1月25日,《大闹天竺》预售票房达到4048万,和去年《三打白骨精》的4159万相仿;《功夫瑜伽》和《乘风破浪》预售之和为3813万,稍高于去年《澳门风云3》的3543万。
娱乐资本论调查发现,之所以春节的几部电影能有如此好的预售成绩,相当程度上是“票补”发挥了作用。
今日,娱乐资本论获得了两份来自影院的发行文件。文件显示,两大票务平台分别与影院约定了细致的“票补政策”,只有预售、排片等情况达标,或者超额达标,才能优先享受发行方提供的“票补”,大量9.9元、19.9元的低价票,正是来自于此。
而在预售阶段,一些影院出现了“在线售票异常”的情况。
2017年1月26日,娱乐资本论在江西赣州宁都县查询《大闹天竺》的排片时,发现当地的星光国际电影城(宁都店)在28号有大量凌晨的满场场次。
无独有偶,在山东临沂费县的中影国际激光影城,同样在28日凌晨1点30开始,安排了10个场次,都是接近于满座。
一发行公司负责人告诉娱乐资本论,上面这种疑似“锁场”现象,与此前市场熟知的“幽灵场”的变种:这些票房,或许并非真实产生,也可能不会记入专项资金办票房统计系统,但是,通过预售数据,在倒逼影院提前排场的同时,还完成了一部分票房,同时可以营造票房火爆的舆论势头。
看起来,2017年春节档将是一场片方、发行方、票务平台、影院共同“合谋”的一次“盛大狂欢”,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颇为诡异的“资本驱动力”。
但最终,究竟有多少人走进了电影院,7亿的票房里有多少水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调查。
1.《西游伏妖》《大闹天竺》拼预售,上映首日撬动5亿票房
每到大档期,票补成为各影片线上发行的标配。两天前,小娱拿到两份第三方平台给到影院的票补方案。
各家第三方平台的票补力度大小对影片预售情况将产生影响。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第三方平台在想方设法通过限定票补时间段,以及最低票价等方式撬动更多预售票房。
这样的做法也达到了预期效果。有自媒体监测到,在距离春节还有两天时,大年初一的票房预售已经达到了1.83亿,其中《西游伏妖篇》预售超过7100万,25日的单日预售增量破千万,最快时一个小时预售就增加百万以上。
现在返回头来看看片方的数据:《西游伏妖篇》上映前34个小时,预售票房便已破亿。并以1.75亿的预售总票房和1.45亿的华语电影首日预售票房,连破三项华语票房影史纪录。
从预售增速来看,《西游伏妖篇》低于去年《美人鱼》同期增速,但从26号开始也有明显提速,到1月28日的预售票房超过了去年《美人鱼》同期的1.26亿,达到了惊人的1.45亿。
而从上映前7天的预售数据对比来看,今年春节档四片则明显领先于去年的三片。这主要是今年票务合作对影院的渗透力度更大,春节前更早的时候就锁定了大量排片,彰显了今年春节档竞争之激烈。
截止发稿,《西游伏妖》和《大闹天竺》两部影片上映首日票房之和已经超过达到5亿。
2.预售背后现疑似“幽灵场”
在疯狂预售背后,娱乐资本论在查询第三方售票平台时发现,在江西一个县城的一家影院出现了诸多零点场次。这家影院一共有两个厅,小厅42个座位,大厅由礼堂改造而成,有430个座位,28日凌晨0点到9点,一共10场,5场大厅,5场小厅,目前从猫眼和格瓦拉上可以查到,都是满场。
娱乐资本论算了一下,472个座位,10场单座按照最低发行价30元算,就是7.08万票房。
蹊跷的是,当娱乐资本论致电该影院,柜台工作人员的回复是,影院的售票系统里显示并没有安排凌晨0点到9点的排场,最早的一场是9点50分。
类似这种在冷门场次安排满座的影院还有很多,比如下面的:有微博网友晒出图片后表示,真的有人会在大冬天,早晨七点起床看电影么?
”片方搞活动?”这是什么意思?一影院经理表示,这应该是影院开设了场次,但把位置锁起来了。
小娱致电上图中的山东费县中影激光影城,影城人员表示,购票平台上凌晨1点多的场次都是无效的,是片方搞的活动,观众从第三方平台上是无法买到这些票的,观众在大年初一真正能够看到《西游伏妖篇》最早是上午9点15分的场次。
第三方平台的票房计算是实时的,打个比方,影院开设了一场《西游伏妖篇》,然后把这一场的位置锁定,不对外售票,但在第三方APP显示是满场的,锁定这场的票房依然会计入第三方平台的票房当中。
3.单日7亿票房,水分几何?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今年春节档电影发行的三大特点:
a. 影片上映前,就实现了大量预售;
b. 这些预售之所以能实现,是通过票补政策来完成的;
c. 部分影院为了获得更多的票补,通过虚假的场次来“骗取发行方”。
我们想进一步探讨的是,当影院大量开出“幽灵场”时,发行方,以及电商平台,对这件事的态度,究竟是默许,还是严厉追究?
事实上,娱乐资本论曾向承担几部春节档电影互联网发行的多家票务平台“举报”过幽灵场的情况,各家平台均表示不知情,还有平台表示,将对“幽灵场”严查不怠。
该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对娱乐资本论表示,在电商系统的操作中,只要影院开出了场次,并且开放给某家电商平台,那么在平台上就会自动出现场次信息,并且可以购票。
不过,并非所有前期被“锁定”的座位,影院方都能拿到“票补”。该电商平台表示,票补结算与否的标准,是根据专资办的票务数据来定。换言之,如果这些“座位”被影院私自圈下,但并未真正有票房产生,电商平台是不会结算补贴给影院的。
就在娱乐资本论向各家电商平台“举报”幽灵场之后,很快这些“幽灵场”均在各大票务平台“消失”,看起来,似乎是这些票务平台迅速联系影院进行了“稽查”。
但事实上,对于影院来说,通过大量预售和排片,甚至是虚假场次来“骗取补贴”,这件事并不难做到。如果不是幽灵场,或者说,如果那些幽灵场未被“举报”,片方的补贴很大可能就妥妥的到达了影院的腰包里。
在这个过程中,发行方、电商平台,会不会对这样的“刷补贴”采取默许,甚至乐见其成?毕竟,一部影片发行初期,预售票房金额、排片率等等才是最最重要的指标,而票补的大部分其实是由制片方支付的发行成本,并不需要发行方来承担。
此前,就曾有行业大佬对娱乐资本论这样透露:
“现在大家都会操控票房。很多影院也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票补刷到自己的口袋里。最常见的解释现象就是,上线几分钟,一下卖了十万张。这些票大部分都是影院自己给自己是刷走的。影院刷走之后,片方还是按35块钱的票价结算,影院赚到了大量补贴。”
对于发行方,票务平台而言,通过票补、预售推高票房之后,一方面扬名立万,另一方面又能从票房中赚取了超额的发行费(有此类运作的票务平台,常常都是影片联合发行方)。
这样看起来,大年初一,单日7亿的票房,几乎是一场片方、发行方、票务平台、影院共同“合谋”的一次“盛大狂欢”,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颇为诡异的“资本驱动力”。
但最终,究竟有多少人走进了电影院,7亿的票房里有多少水分,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调查。
4.“预售”再次巩固了票务平台的权力
事实上,类似的发行手段,在几年前“地面发行时代”就已经存在。
曾有国内某发行公司公开向各大影院发函,如果影院给其发行的电影排片超过多少场次,则影院可以享有更高的分账比例,这笔钱,往往就是来自该发行方的发行费。
在互联网发行时代,猫眼、微票儿、淘票票、百度糯米等几大票务平台成为这个市场上新的主角,2015到2016年的“票补”,2016到2017年的“预售”,都是互联网发行创造的“新玩法”。
无论是“票补”还是“预售”,都进一步确立了互联网发行在整个行业当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了传统发行公司的重要性。一部电影能否大卖,影片内容质量之外,最为关键的可能不再是地面发行,而是票补策略、预售策略如何制定,以及,片方最终要在发行上砸下多少银子。
而“虚假场次”“满座锁场”等情况,则是互联网发行时代的新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