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联瑞、博纳、光线四大发行方鏖战“五一档”,10亿票房妥妥的?

10亿!这是业内人士预测中,今年“五一档”的票房体量。

捕获.JPG

10亿!这是业内人士预测中,今年“五一档”的票房体量。

经过好莱坞大片狂轰滥炸的3月,经过《速8》一家独大的寡淡4月,明天即将开启的“五一档”,算是一次国产片的“小爆发”。

就电影质量而言,这可能是近年来水准最高的一个“五一档”;从发行角度来看,这又将是一次激烈的鏖战——《记忆大师》《喜欢·你》《拆弹专家》《春娇救志明》背后,分别站着五洲、联瑞、博纳、光线四大发行方。

根据娱乐资本论的观察,“票补大战”卷土重来,各种提档、点映等花式发行招数全面铺开,甚至还有电影把宣传口号植入到了《奇葩说》的口播……

从卖相上看,邻近小长假上映的四部影片各具特色:

《记忆大师》主打悬疑烧脑,黄渤段奕宏影帝彪戏;

《拆弹专家》刘德华监制并主演,现代反恐题材正是流行;

《春娇救志明》是情怀之作,余文乐、杨千嬅通过8年“戒不掉、忘不了”的长程恋爱,已经成为港式男女的代表;

《喜欢·你》则是少女心爆棚,有望继《七月与安生》之后再掀起一波“小而美”高潮。

在娱乐资本论看来,今年“五一档”算是一个检验中国电影行业“口味升级”的一个起点。在多部为“小镇青年”口味量身定制的电影扑街之后,《记忆大师》和《喜欢你》两部传说中的“新中产电影”能不能脱颖而出,似乎是检验当下观众主流品味的关键时刻。

1.票补+提前点映,爱情喜剧竞争激烈

根据微影时代的数据统计,“五一档”票房逐年增长,2016年已经达到了超过8亿的规模。今年的特色是,“抢蛋糕”的四部影片都是清一色的国产电影,类型兼具爱情、喜剧、动作与悬疑,而且成色被外界普遍看好,不出意料应该会把这个档期哄抬到10亿左右。

根据一些影院经理给出的预测,“五一档”票房可能会是悬疑动作>爱情喜剧。但在小娱看来,去年的票房冠军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2》,可见爱情和喜剧仍是人们假期中的重要选择。

同时由于IP知名度、宣发能力以及电影口碑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的“五一档”可能会竞争焦灼:《记忆大师》有《催眠大师》的口碑加持,《拆弹专家》祭出主演刘德华就能收获小镇观众;《喜欢·你》通过精准的点映策略已为自己斩获先机,而《春娇救志明》和系列前作,更是文艺青年和港片爱好者心中的白月光。

在四大发行方资源都很强势的情况下,只能拼策略。

首先是提前点映,《记忆大师》背靠出品方万达“霸霸”,主演黄渤的公司瀚纳影视也参与了投资,再加上片子成色不错,只在一线城市做了小规模点映,剩下的就是走高校路演,在观众心目中留下该片“很烧脑”的印象。

《拆弹专家》则更是保持神秘,除了在博纳影城安排内部看片外,没有大的动静,可能是因为主演刘德华前段时间意外受伤,影响了电影的整体宣传节奏。不过借着主演刘德华、姜武、吴卓羲的知名度,在三线以下城市优势明显。

由于档期里有两部爱情片,竞争难免激烈。《喜欢·你》不仅宣布提档一天,抢在《春娇救志明》前开画,并且借着北京电影节开幕的东风,提前上映一周就做大规模点映,最高一天安排了超过1万场次。

未正式上映前,《喜欢·你》已拿下逾千万的票房。“这片子做全国点映肯定是重压下的行为。”一位南方的影院经理向娱乐资本论分析道,“发行方联瑞一个月前就来广东这边跑影城了,因为在广东粤语地区,《拆弹专家》和《春娇救志明》都会比较强势。”

一些影院经理预计,“五一档”票房方面会是“记忆>拆弹>春娇>喜欢”,但按照猫眼的数据,4月28日《喜欢·你》的排片率悄然超越《春娇救志明》,达到16.9%,可见联瑞提前点映积累口碑的策略已经起到了作用。

如临大敌的《春娇救志明》自然也不甘落后。发行方光线采取的策略与联瑞稍有不同,只选择上周六(4月22日)在全国超过7000家影院集中做了一次超前点映。一位影院经理认为,在制作团队对故事完成度很自信的情况下,周六点映“营销的成分”更大。

营销的确是光线的长项。《春娇》系列作为彭浩翔港式爱情片的代表作,从第一部拍到现在已经历时8年。在此前举办的发布会上,光线特意找来相爱多年的伴侣们录制VCR、还成立“光线合唱团”为电影创作专门的主题曲,“爱久见人心”的情怀满满。

不过提前点映也存在盗版猖獗的风险。在小娱潜藏的盗版资源群里,已经看到了《春娇救志明》的资源泄露: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就是票补大战。据娱乐资本论观察,四部电影都推出了5-15元不等的特惠票和预售票,其中同样是爱情片补贴力度更大。

“《喜欢·你》的票补很高,二三线城市全是8.8元、9.9元的票价。《春娇》也不少,主要是猫眼补得高,”一位影院经理表示。

作为宣发老手的联瑞,当然知道这部“小清新”更吸引一线城市受众,要想下沉到二三线必须砸钱。相比之下,《记忆大师》《拆弹专家》则有“高冷”的理由,一方面是出品方拥有院线资源,另一方面全明星卡司也足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2.情怀与创意博弈“五一档”

就电影质量而言,小娱认为这是近年来水准最高的一个“五一档”:

《记忆大师》延续了《催眠大师》的惊悚悬疑风,同时在剧情复杂程度和人物关系构造上都更为精进;投资超过1.8亿港币《拆弹专家》,看起来是中规中矩的港式警匪片,但导演邱礼涛的存在无疑给电影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以拍cult片出名的他,应该能拍出不一样的伟光正来。

《春娇救志明》上一部因为国语配音和内地演员饱受诟病,这次吸取了教训增加粤语排片,同时故事重回香港,春娇与志明也经历了多年分分合合后的突破性成长;《喜欢·你》则是意外中的惊喜,有网友表示“能把这么俗套的故事拍得不落俗,导演很厉害!”

在作品质量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营销宣传会成为票房成败关键。要说花式营销哪家强,光线当仁不让。《春娇救志明》上映前,光线做了各种跨界活动,比如和美图秀秀合作了电影主创的专属表情包,与韩后推出了10万“拯救颜值”大礼包,虾米全程直播“突然想起余春娇”唱游会,而格瓦拉商城上,电影周边已经开卖。

《喜欢·你》则打出一手演员牌,不止金城武周冬雨在戏中狂撒狗粮,高晓松、林志玲等大咖露面也令人惊喜不断,“真没拿一毛片酬啊,就是不服金城武,去跟他茬脸彪戏哒!”在微博上,“矮大紧”不忘拿男神开涮。

《记忆大师》从宣传上一直主打“脑内开战”的高能推理风,因此全国路演选择是多是各地高校。导演陈正道和编剧任鹏亲自上阵答疑解惑,与大学生交流片中的科幻概念设置和拍摄细节。

有意思的是,一般电影都会做推广曲,而该片一口气就推了两支,分别由大热歌手迪玛希和林忆莲演唱,《拿不走的记忆》冷冽诡吊,《我不能忘记你》温暖怀旧,在各自的群体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拆弹专家》则显得声量不高,首映礼也在4月26日姗姗来迟。其实早在上个月的香港国际影视展,该片已经开启宣传,香港不少影院贴出了电影预热海报。有刘德华、吴卓羲等让人加持,电影票仓偏向南方,目前香港地区已上映并突破1000万票房。

从猫眼的受众画像来看,《拆弹专家》的观影人群更为成熟。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宣传方近日还在《奇葩说》中植入了口播:

总体来说,上映前业界更为看好《记忆大师》的表现。不过从微信指数来看,该片反而是最低的,两部爱情片倒是关注度颇高。(当然,《喜欢你》的指数这么高,部分原因是片名与惯用语重合)

3.港台导演的劳动节:内地导演去哪儿了?

看完四部电影,小娱在心满意足感慨国产片终于不再槽点满满的同时也注意到,这些电影背后的导演,彭浩翔、邱礼涛、许宏宇都来自香港,陈正道则是台湾人。

正如黎瑞刚曾在某论坛上感叹,如今中国很多商业大片,都是由香港导演主导拍摄的。不止创下国产电影票房顶峰的《美人鱼》,叫好又叫座的《湄公河行动》,像《七月与安生》《我的少女时代》这样的文艺小清新,也成为了港台导演的拿手戏。

港台电影的没落更多只是市场衰颓,难以掩饰的是人才济济。几位导演中,因为《盛夏光年》《重返20岁》而闻名的陈正道,似乎显得比较“文艺挂”,但早年也拍过《宅变》这类的惊悚片,拍悬疑风的《催眠大师》则更是一炮而红。

《拆弹专家》导演邱礼涛拍邪典片出身,从《人肉叉烧包》到《性工作者十日谈》《等候董建华发落》,几乎想象不到有什么话题他拍不出来。这位留着嬉皮士长发的文学研究硕士总是令人惊讶,舞文弄墨样样精通,还写过一本书专门论述摇滚乐。

彭浩翔更是不必多说,早年就因拍出《买凶拍人》《伊莎贝拉》等被影迷公认为“鬼才导演”。信手拈来也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开过情感专栏,摄影拍过大便,可能只有捉摸不透的鬼马性格,才能拍出“污”段子满天飞,外星人和鬼故事乱入的荒诞爱情。

《喜欢你》是许宏宇的导演处女作,但在电影剪辑界,他却是一枚大神。从《投名状》开始,许宏宇操刀了30多部大片的剪辑工作,很难想象如《建国大业》《夏洛特烦恼》《亲爱的》《七月与安生》这样风格迥异的电影,均出自他之手,如今他已成立了自己的后期公司Blink·翎刻。

“第六代”以后,内地导演界迎来青黄不接的时期,而这样的现象在港台地区没有发生。徐克王家卫陈可辛们依然活跃大银幕,而曾国祥陈正道许宏宇这些80后导演也已崭露头角。他们对于情感的细腻把握,以及拍摄技巧的娴熟运用为人称道。比如陈正道的《催眠大师》,明明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字里行间却透着对于人性不动声色的悲悯。

拥抱内地市场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实践创作野心的可能。“我和陈导都觉得,来内地拍其实是给我们一个更大的空间,不单是票房大、人口多,而是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跟它的距离感会让你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监制许月珍就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大制作的像科幻片,以香港为背景拍比较难让人信服,《七月与安生》这类非传统商业片,在香港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反而在内地焕发光彩。

那么中国内地的年轻导演去哪儿了?

真·科班出身的贾樟柯和宁浩,跑去做了监制。除了管虎和乌尔善偶有大作,似乎“70后导演”,成了成熟演员跨界掌镜的代名词:苏有朋、赵薇、徐峥层出不穷,还有人品受到质疑但才华得到证明的文章、陈思成。

80、90后一代则更是知名者聊聊,听说过路阳、忻钰坤的已经很不容易,多数导演仍在和自己的处女作较劲。幸好我们有“作家”韩寒和郭敬明,提起后者还有点脸红。

导演资源稀缺,那只能找别的工种填补。彭浩翔就曾感叹,内地市场如今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太多:“每一个岗位上的人,哪怕你只做过一次,哪怕你只在一部成功的电影里做过一个小的岗位,你可能根本连自己原来岗位的工作都还没弄懂,都会被提拔到一个你根本不能胜任的地方。”

这种“人人皆可成导演”的浮躁心态蔓延开来,就变成了资本追逐“导演”,导演着急赶项目,项目仓促推向市场,市场观众不买账的恶性循环。“你没办法跟这个已经当了导演的美术师说:’其实你的美术才刚刚起步,你还要花时间在这个事情上慢慢搞懂这个东西。’他根本没空跟你聊这个,因为可能已经有好几个基金在后面追着他了。”

当然,也不必悲观内地导演后继无人。在业内人士看来,80、90后导演的崛起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更何况无论港台还是内地,都是华语电影圈的人才,能把好电影推向市场甚至传播海外,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方向。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