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独苗"《万里归途》,如何做好"不偷懒"的主旋律|主创专访

用类型化破题

作者|Cloud

"不那么主旋律,而且外交官们一波三折的遭遇有点公路冒险片的感觉,也能够被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打动。"

上映四天以来,这是绝大多数观众对《万里归途》的判断,而监制王红卫告诉娱乐资本论,这种“把主旋律拍出类型片趣味”的构思,也的确是《万里归途》主创团队贯穿整个创作历程的追求。

近十年,中国电影市场并不缺少带有"撤侨"元素的电影,典型如《战狼2》和《红海行动》,荷枪实弹的军人形象以及贯穿全程的视觉冲击,让它们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与主旋律结合的典型案例;若将时间线再拉长,以外交战线为主题的《东京审判》和《我的1919》都广受好评,但它们归属于历史传记类型,聚焦于"庙堂之上"的舞台。

但现实中的外交官有"西装战士"、"文职解放军"之称,这意味着他们要有"不开一枪"解决重大紧急问题的能力。对于《万里归途》的导演饶晓志和监制郭帆、王红卫而言,当主题聚焦于新时代外交官的工作时,影片的类型和制作思路都无从参考,需要他们从头开始摸索。


落实到细节处,难度就体现在方方面面。2021年上映的韩国电影《摩加迪沙》同样以撤侨作为大背景,但选择了将剧作主题回归到"半岛问题"这一经典母题。《万里归途》中,张译饰演的宗大伟在电影开篇之所以没能回国,也是由于把座位让给了台湾同胞,这也引发了两部电影相似的争议。

《万里归途》上映当天,娱乐资本论见到了监制王红卫,他直截了当地说:"且不论我们的故事完成于它上映之前,两部电影的内核也完全不同,它选择这个方向95%会成功,而我们手里是没有这张牌可以打的,最后也只保留了一句相关台词。"

截至发稿前,《万里归途》在这个命运多舛的十一档,以每天1亿以上票房的成绩日渐上涨,猫眼、淘票票、微博评分稳定在9分以上,在一向对主旋律题材颇为苛刻的豆瓣,也拿下了7.6分,位列年度国产电影第三名,给寒气十足的2022年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难得的信心。

王红卫告诉娱乐资本论,这样一部投入3亿人民币的工业化商业电影,在疫情反复的条件下,从演员进组到成片的制作时间,仅有90天,"虽然普通观众可能不太清楚,但在我们业内,这是里程碑式的经验",饶晓志导演作为"小成本黑马"操盘大型项目的能力,也得到了证明。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万里归途》背后值得探讨的议题还有很多:新闻里"我国成功撤侨数万人"的一句话,如何扩充为一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边界与尺度如何把握?在疫情条件下,如何在国内真实还原海外场景的细节与质感?中生代导演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贡献几何?

刚刚把《万里归途》送上院线,就要即刻投身《流浪地球2》后期制作的王红卫,给出了他的答案。


"不偷懒"的主旋律,"不甘心"的铁三角

根据电影局的公开信息,早在2016年,华策影业就以《翻译官》为题立项,预备制作一部关于中国公民驻外工作的电影,2020年10月,片方官宣该项目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监制时,这个名字也得到了保留。

但在剧本筹备阶段,主创团队发现以"翻译"为主题,难以展开主流商业电影的矛盾冲突,于是将目光转向外交事业,以"撤侨"为和核心重新撰写文本。在外交部的支持下,剧组得以与多位有着真实惊险经历的外交官接触取材。


例如,片中组织中国公民临场办理护照的情节源于2011年利比亚撤侨时的真实事件。而宗大伟被反对派胁迫,但拒绝承认其地位的段落,则是1990年科威特撤侨中,商务随员孙渤的亲身经历,"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我们借鉴了多年来的原型人物和真实故事,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虚构,才有了这一版故事。"

然而空有素材远远不够,王红卫认为常规的商业电影一定要明确类型,但《万里归途》在被定为重点任务片之后,有着命题先行、关键词先行的特点。与《战狼2》和《红海行动》不同的是,本片的主角是多边斡旋的外交官,而非上阵迎敌的军人,战争只能是背景而非主题,主创需要寻找新的类型来解题,用更多样化的冲突和危机破局。

正因如此,才有了125人穿越沙漠的情节,"这是一个比较大也比较关键的改动,把公路片的类型因素加进去,让故事的环节更丰富一些,也有条件加入更多显见和复杂的冲突。"


从成片的效果来看,这段情节也让宗大伟和成朗两个角色的塑造更有厚度。

不少观众在影评中提到"面具戴久了,真成你脸了"这句阿拉伯谚语,它也是有着多重意涵的影片核心冲突之一。王俊凯饰演的成朗在这段剧情中短暂地成为"反派",但经历多重危机之后,理解了"老油条"宗大伟戴上面具所需要承担的压力和责任,带队完成任务,也实现了自己的成长,既让人物立得住,也符合公路片的类型特点。

纵观饶晓志、郭帆和王红卫的履历,他们几乎都没有操盘典型主旋律电影的经验,《流浪地球》尽管表现了广阔的家国情怀,但情绪色彩也并不突出。因此,王红卫在采访中反复提及"摸索","我们在推演剧本的时候,一直想找一个更内在、不狗血,但对个人和群体都有力量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一起讨论出来的。"

经此一役,王红卫充分感受到了拍好主旋律的难度,"无论是市场还是审查层面,主旋律都比一般的商业类型片更难,问题更多。"

但他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尽管有着国家的支持和投资,观众对主旋律的接受度和喜爱度也有保障,甚至有"组织观影"等方式在商业层面上兜底,但的确有一些创作者选择了"躺在主旋律的招牌上偷懒",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直接放弃了"。

"但我们三个,尤其是晓志导演还是觉得不甘心,华策冒着风险给出了巨大的诚意,作为电影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电影本体上,在内容上把它做好。"


2000顶帐篷,1000个外籍群演,90天

兑现这份"不甘心",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而留给《万里归途》演员进组拍摄的时间,只有90天,后期制作也需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在出入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万里归途》这部故事背景在海外的电影,只能全程在宁夏、青岛两地拍摄,这意味着置景、美术、群演调度成本的指数级提升。

实景实拍,后期前置,是全球电影工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但到了具体的项目中,团队需要寻找因地制宜的解法。

主创团队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演员进组前,《万里归途》的美术指导李淼就带着近千人的团队,在宁夏用四个多月的时间还原了一座北非小城,服饰的面料、纹饰乃至做旧的程度也力求贴近故事背景。

"就连路碑的材质和颜色,也需要还原到当地的真实情况,不仅要有常识,也需要做大量的功课,非常考验美术指导的基本功,"对于这位合作多次的搭档,王红卫评价极高。


他告诉娱乐资本论,"所有大的场景全都是实景,航拍也全是真的,因为它不是科幻,不是奇幻,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题材。"在布置难民营场景时,剧组搜罗了2000顶各式各样的帐篷,并一一做旧,"它没法流水线操作,必须一个一个弄,否则就做不真,拍电影就是这样。"

而为了填满这2000顶帐篷,剧组几乎找到了全中国所有的外籍群众演员,总计近1000人,以至于引起了国家移民局的关注,"前面放几十个外国人,后面让人蒙头巾对付一下是不行的,IMAX摄影机拍的清清楚楚,一两个镜头就会让观众不信任,这里没有什么窍门可言,"王红卫如是说。

更大的问题在于时间。

《万里归途》剧组人员数量巨大,主演档期也非常有限,7天隔离对进度的影响是灾难性的,除了边拍边剪,主创团队还和宁夏当地政府反复沟通,最终确定了类似冬奥会管理的"闭环模式",即所有人驻扎在度假村,每天专车往返,这才保证了拍摄进度不被耽搁,"放眼全球,可能这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经验",聊到这,王红卫无奈地笑了笑。

电影预告片放出时,有影迷对小娱表示,百人穿越沙漠的场面,让他想起了去年上映的《沙丘》,王红卫导演则视之为饶晓志导演功力的体现,"沙漠是不可能人工整理的,只能自然恢复,这么多演员走一遍对全组的体力都是考验,更何况拍一条就要换一次地方,这么费时费力的场景,晓志调度的很好,廖拟(摄影指导)也拿出了他职业生涯最高的水准。"


在王红卫看来,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工业化,绝不仅仅是靠资本的注入,而是首先要完成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用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去推动工作完成,"这比钱、设备都重要的多,有的影片投资也是巨大的,但成片效果匹配不上,一定是管理方法出了问题。"


中生代导演,拥抱工业化

除了导演饶晓志、监制郭帆,路阳掌管的自由酷鲸也出现在了《万里归途》片尾,成长经历相似的"铁三角"在彼此的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互相支持,近年来成了电影圈内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也被市场视为拥抱工业化的中生代导演代表。

一直乐于扶持新人,先后参与了《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和《万里归途》三部大制作的王红卫,见证了三人成长蜕变的过程,"他们哥仨基本所有事都是裹在一起做的,互相信任,晓志三个月做成了这部片子是一种锻炼,今后他应该能胜任几乎所有类型的片子了"。


图源:饶晓志个人微博@饶有疯趣

一年多以前,在接受知名媒体人李翔采访时,饶晓志曾提起过还在筹备中的《万里归途》,并坦诚地表示自己初入电影圈时,对故事和表演有自信,但对于技术、视效的认知有待加强,而《万里归途》正是一个好机会。

但他当时也强调,虽然预算与视效有关,但"是根据做什么样的故事,要怎么拍它,来决定要做多少特效,然后再决定应该是多少预算"。用王红卫的话来讲,"这是他们这一代导演从题材、类型选择,再到创作和制作上都进入工业化的标志。"

不执迷于"手工电影",可以做几十万、几百万的小制作,也对上亿的大投资保持开放和乐观的心态,并且愿意把更多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中生代导演们为拥抱工业化做好了准备。

尽管郭帆、宁浩、肖央、路阳、陈思诚等导演曾于2014年同去派拉蒙影业学习交流,近年来大作频出,但他们也并没有真正扎根好莱坞从业多年的经验,电影工业化也并非是一套真正有据可考的"标准流程"。"这些电影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靠摸索一步一步形成了系统性的个人经验,"身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王红卫对此颇有感触。


图源:饶晓志个人微博@饶有疯趣

他也特别提到,这一代导演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周期成长起来,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大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郭帆对绘画的爱好开拓了他的想象力,饶晓志对戏剧的痴迷不仅帮助他的剧作,也让他更擅长调教演员,"所以《万里归途》里的群演也都很出彩,因为是他亲自指导的。"

2022年的十一档不再像往年一样"群雄逐鹿",尽管《万里归途》独自领跑,但观众对电影的讨论显然也冷了许多,这并非王红卫希望看到的局面。2021年春节,《唐人街探案3》雪藏一年表现依旧亮眼,而他监制的《你好,李焕英》和《刺杀小说家》甚至上演了"左右互搏"的盛况。

但即便情况艰难,限制颇多,王红卫还是对娱乐资本论表达了对创作者的期待:

"希望大家能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做好内容,千万别把质量做毁了,否则等到经济回暖的那一天,想要挽回观众的信心会更难,行业的复苏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