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粉丝与蔡徐坤粉丝的超话大战如火如荼。
昨日,蔡徐坤以领先周杰伦10-20万的热度值保持超话首位,周杰伦粉丝热情打榜,紧追不舍。今日凌晨,在粉丝及围观路人的共同努力下,周杰伦终于反超,首次登上超话首位。截止到发稿前,周杰伦超话热度已领先蔡徐坤超过3000万,而周杰伦超话粉丝数量也从三天前的80万增至目前的380万。
毫无疑问,蔡徐坤在这场battle战役中没有任何优势,无论粉丝能否为他保住第一,他都逃离不了被群嘲的命运。与全民公认的天王歌手周杰伦比拼数据,无疑又让大众联想到了近两年屡次登上热搜的“流量数据造假”一事。而周杰伦被质疑“数据差”,更是将一众80/90后的愤怒值升至最高点。
于周杰伦的粉丝而言,这次超话大战无疑是为她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从未想到地位如周杰伦一般的歌手也需要和95后艺人争胜负。但对于蔡徐坤的粉丝来说,微博数据皆一切,哪怕对方是大前辈,保持了一年多的超话第一的位置也绝对不能让。
周杰伦和他的粉丝都不需要超话排名来证明自己。但蔡徐坤的粉丝却需要这样一个数字来呈现自家爱豆的人气,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显然,前辈粉和流量粉对歌手价值的认知标准并不在同一个维度,这也是导致周杰伦被质疑数据差的根本原因。
双方艺人的粉丝来自于不同年代,对数据认知的不同显然是她们之间的“代沟”。但无论站在何种角度,她们也不过是遵循属于各自时代的游戏规则而已。
1. 作品为王时代 除专辑销量、获奖记录一律不认
周杰伦的粉丝不在乎数据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她们在乎的并不是单单依靠粉丝熬夜、爆肝刷来的数据而已。
且不说周杰伦近几年的佛系生活状态,让粉丝没有打榜的需求与冲动。尽管是在周杰伦最鼎盛的2000-2010年之间,粉丝也鲜少以手动刷数据的形式为偶像打榜。实体唱片年代,歌手的粉丝最在乎的数据始终是实体专辑的销量与各大音乐奖项。
如今的粉丝会大量购买数字唱片为爱豆刷量,因此,数字唱片销量的含金量并不高,仅能代表歌手的粉丝购买力,而与作品本身无关。但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购买实体唱片是大众收听音乐的主要渠道,唱片的销量直接意味着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那时候的粉丝也会为偶像冲销量,一人购买数十上百张专辑赠予他人。但在主流听众均是实体专辑消费群体的情况下,个别粉丝的冲量行为对整体销量的影响并不大。而专辑的销量及销量排名,都是最能够体现歌手价值的标准之一。
除专辑销量之外,音乐奖项于歌手而言也是镀金的。唱片年代的权威音乐奖项还比较多,除了台湾金曲奖之外,华语音乐传媒大奖、中国金唱片奖、音乐风云榜都算是含金量较高的音乐奖项。且在当时,到场歌手拿不到奖的情况也不足为奇,并不像现在的音乐奖项以商业性质为主,能请到的歌手都有奖项可以拿,粉丝集资投票也成了歌手拿奖的重要环节。
周杰伦的粉丝鹤鹤告诉明星资本论(id:mingxingzibenlun),十几年前追星的时候也是有投票流程的,但当时诸如最受欢迎男歌手、最受欢迎单曲奖之类的奖项所面对的都是大众,除了粉丝,喜欢作品的普通听众也会参与。而且当时的粉丝也没有刷票的意识,更没有刷票教程,大家几乎都是按照规则投票。
与如今数据皆一切的时代相比,周杰伦年代的娱乐环境相对更纯粹一些。无论是大众还是行业,都更习惯用作品实绩去衡量歌手的价值。而商业代言、时尚这些作品以外的资源,于歌手而言只是附加项,而不是必要的考核项目。凡是如周杰伦、林俊杰、五月天等有地位的歌手,一定是作品传唱度非常高的。
歌手用作品回馈大众,大众为作品买单,这是当时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相处之道。与如今“你我本无缘,全靠我砸钱”的“养育”精神是有区别的。
但10年前的乐坛也不是全无造假情况出现。当年,周杰伦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专辑)卖多少说多少,我又不是陈泽杉(前华纳音乐大中华区总裁)”来暗示行业内暗箱操作专辑销量一事,但这并不是由粉丝所主导的事件。那个时代的粉丝更在意的是权威数据,这才能够证明偶像的实力。
当主流听众通过作品成为粉丝,歌手需靠作品说话时,他们对人为操控的数据是没有需求与欲望的。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人想到去开发打榜产品。作品实绩皆王道,其余全部是炮灰。
2. 数据为王时代 你不投,我不投,爱豆何时能出头
然而,产品的诞生与大众的需求是相辅相成的。
自从韩系唱跳偶像来袭之后,日韩体系的粉丝文化就入侵中国饭圈。因韩国有着30年历史的打歌节目,粉丝每周都会为爱豆进行打榜应援,而这一套规则也逐渐被中国粉丝熟练运作。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如今的追星环境。
自2012年鹿晗、吴亦凡、黄子韬、张艺兴的出现,内地饭圈的打榜游戏被推至高峰。各大社交平台花样推出打榜机制,利用粉丝强烈的好胜心获取流量和利益。有关于饭圈榜单的形成与作用,可参考明星资本论(id:mingxingzibenlun)此前发表过的文章:一亿转发量幕后推手和粉丝疯狂刷数据背后,100+个榜单在催促着!
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影视、综艺,还是时尚、代言,都十分看重艺人的人气。而这个人气并不单指艺人的受欢迎程度,而是粉丝的战斗能力。只有战斗力强的粉丝,才能为作品或产品带来更大的利益。比如,影视、综艺需要依靠粉丝活跃度带来热度和话题,代言则需要粉丝拥有强大的购买力。
粉丝的狂热致使金主爸爸、制片方越发重视明星的流量,而这又成为了粉丝刷数据的根本原因,结合粉丝的需求,一系列榜单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循环。
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蔡徐坤、周杰伦两家粉丝的battle过程中,许多路人认为蔡徐坤输给周杰伦并不丢脸,但蔡徐坤粉丝依然拼命维护第一的头衔。因为在她们眼中,超话的排名与自家爱豆的资源、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
但这也并不是蔡徐坤粉丝的责任,而是在流量时代,所有新一代艺人的粉丝都有做数据的需求。数据不仅是人气的象征,也是艺人一切资源与发展的保障。没有数据或数据惨淡,便意味着她们的偶像将会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遭遇淘汰。
那么作品的分量又占几成?作品于艺人的口碑而言固然重要,但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下,偶像歌手若没有了数据,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取优质作品资源,或作品难以被大众看到。毕竟如今大多数偶像歌手都是靠颜值、靠年轻吸引粉丝的,与周杰伦、林俊杰这些硬件过关的歌手相比,他们的确拥有更大的危机感。
可有了作品实绩,粉丝就不会打榜了吗?显然不是。典型如排在超话第5位的作品型歌手华晨宇,即便她们的爱豆在专业能力上已然获得了认可,但粉丝对数据依然有强烈的需求。一位火星人(华晨宇粉丝)告诉明星资本论:90后艺人粉丝家家打榜,虽然花花是作品型艺人,但他毕竟年轻,在娱乐圈尚未形成牢固的地位,粉丝的力量依然重要。况且音乐作品虽然是首位,可商业代言、时尚资源也不能放弃。
显然,如今的饭圈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打榜环境,只要是在这个时代走红的艺人,粉丝都自然而然的顺应大环境去做她们应该做的事情。她们也并不care外界的批评与嘲讽,因为这只是顺应时代而已。
3. 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周杰伦粉丝 会成为打榜大军中的一员吗?
周杰伦与蔡徐坤粉丝生在不同的年代,这也导致她们衡量歌手价值的标准相左。然而在这场风波过后,周杰伦粉丝以及被牵扯到的五月天、林俊杰粉丝都深刻意识到了流量世界的规则,这也让路人好奇,他们之后是否会加入打榜大军。
其实,如今活跃在微博平台的前辈粉丝也并非完全不做数据。通过林俊杰的微博可以看到,在6月11日抡博软件“星援APP”被封之前,林俊杰的每条微博都有2-5万以上的转发量,而转发前三名均是林俊杰的后援会微博,每条热转1万以上,这便是典型的抡博状态。
但自抡博造假数据行为被大肆声讨之后,粉丝便停止了这一操作。林俊杰后续的非官宣、非热门事件的普通微博转发量都是5000左右。明星资本论通过林俊杰的歌迷小巴了解到,粉丝都会希望偶像的微博数据好看一些,想要维系在一个普通水平。后来造假数据事件爆发后,我们也就不玩儿了。
总体来看,前辈粉丝对于数据的需求充其量就是表面上过得去,大多数同时代艺人的粉丝对这类动动手指就能操作的数据并不是非常重视。
除受追星环境的影响之外,与前辈偶像粉丝的年龄层、战斗力也息息相关。虽然从音乐传播度、演唱会票房来看,前辈歌手的国民度与战绩当之无愧,但他们的粉丝也多为作品粉,且普遍是25岁以上的上班族,贡献数据的力量不可能超过未成年的流量粉丝。
正如周杰伦的粉丝所言:这周玩儿完就撤了,打榜真的太累了,“老阿姨”坚持不来。
另外,周杰伦、林俊杰等天王级歌手的社会地位已经形成,粉丝数据的好与坏都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影响。伴随着他们的,是《七里香》、《江南》等歌曲的家喻户晓,是实体专辑销量的记录,是数次金曲奖的斩获。并不需要微博数据、超话排名来证明他们的价值。
况且,在前辈歌手的粉丝看来,和小朋友(新人)争数据实在有些“掉份儿”,玩玩儿就得了,不必真情实感。如果今后一直维系这样激情打榜的状态,于粉丝和偶像本人都是一种损伤。
事实上,周杰伦和蔡徐坤二人类型不同,年代不同,本身是不存在任何可比性的。但却因为年轻粉丝缺乏对上一代娱乐环境的认知而发出的疑问,导致了这次乌龙事件的发生。周杰伦的粉丝和同时代走来的路人想要为自己的青春争口气,开启了打榜模式。恰巧排在第一位的蔡徐坤,就被动成为了竞争与对比对象。
不过,大众对于蔡徐坤及其粉丝的偏见也不是因此事而生,归根结底还是粉丝制造的存在感与成绩走在蔡徐坤本人的能力之前,因此才招致大众的鄙夷。虽然,粉丝也不过是遵循饭圈的游戏规则而已。
或许,只有蔡徐坤去给周杰伦打个榜,才能挽回些好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