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产影片票房收益率TOP60:《大鱼海棠》排名第一,但电影越来越不靠票房回本

榜单深度解读:2016年电影投资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说明

1.榜单中票房数据来源于发行权力榜中的来源一致;

2.对于有保底的影片,榜单中统计的是原有投资方获得的保底收益,而不是保底方的票房收益;

3.本榜单中仅计算影片票房收益率,并非一部影片的整体投资回报率。因为在票房之外,影片的植入、版权等收益都未统计在其中;

4.榜单中影片成本包括制作和宣发两部分费用;

5.合拍片的部分,只考虑国内票房收益,未计入全球票房数据,与实际票房收益率可能会有一定出入;

6.因为存在后期溢价,以及部分影片超支预算等。实际数据可能与榜单统计数据有所出入。

7.榜单中仅统计了2016年国产影片票房前60名的电影。在榜单制作过程中,由于部分片方不方便透露影片具体成本数据,个别影片票房收益率可能未统计在内。

注:《驴得水》的成本经过核实,跟初期调查有出入,排名进行了调整。

一.榜单深度解读:2016年电影投资到底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有人认为,电影投资还是暴利行业,一部爆款电影投资回报率有可能高达数倍;但圈内人却认为,10部电影里面,可能有9部都是亏损。

为什么电影圈外和圈内的人看法如此迥然不同?由于大量合同数据并不透明,同时又存在诸多潜规则,电影投资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

事实上,有电影专项资办以及各家第三方统计平台的存在,电影票房可以查到大量的公开数据;真正无法公开的是影片的各项成本和费用,比如票补。

按照影片票房分账比例,单从票房上看,某些影片投资可能是亏损的。但实际上,在电影制作后期溢价引入加磅投资人的同时,前期码盘的几家片方可能早已回本,影片上映之后的票房分成相当于纯赚。

在去年电影市场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国产影片票房普遍不高。这是不是说明今年国产电影难赚钱?

剁椒娱投在统计60部影片成本的基础上,制作出一份票房投资收益的榜单。我们发现,2016年国产影片票房前50名中,仅靠票房回本并且赚钱的电影就有22部影片。其中还出现了票房收益率187%的《大鱼海棠》。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各种版权收益不断提高,衍生品渠道逐渐拓宽的情况下,票房在投资收益中的占比越来越小。

类似于好莱坞的影片,票房仅仅占影片整体收益的30%左右。随着高成本的大制作不断涌现。这意味着,单从票房收益上看,国产影片即将进入一个微利时代。

二.影片票房TOP60中,22部赚钱,《大鱼海棠》赚2倍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最新统计,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

这是近几年来国内电影票房增速首次跌破30%。在这份成绩单中,大概有69%的国产影片票房不足1000万。“今年票房不好,我们公司也亏钱了。”一家影视公司的项目开发总监这样表示。

在大盘趋冷的情况下,这家公司遇到的情况可能并不是个例。毕竟,相比2015年动辄数十亿票房的大片,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票房过10亿的影片屈指可数。在制作这份票房收益榜单之前,还有业内人士调侃道,今年赚钱的影片应该不超过10部吧?

但事实上,根据剁椒娱投的统计,仅仅在国产影片票房前60名中赚钱的影片就有22部,占比33.3%,甚至在票房前20名中,单靠票房回本的影片达到80%以上。根据第三方平台统计,今年有票房统计的国产影片在140部左右,说明能赚钱的国产影片至少在15.7%以上,远高于2015年有媒体报道的,只有1%的国产影片赚钱的数据。


《大鱼海棠》

不过,最好的和最差票房投资回报率相差3倍。我们发现,《大鱼海棠》成为今年票房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影片,收益率高达187%;而另一部《摇滚藏獒》的票房收益率亏损97%。这说明,在今年的市场情况下,整体票房收益波动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保底案例增多。除了《美人鱼》远远超出保底线之外,其他保底的影片,要么票房恰好达到保底线,要么保底失败。对于后两种情况而言,尽管保底方可能有一定亏损,但片方却可以稳赚不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片方赚钱的比例。

在制作整份榜单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票房排名越靠后,票房收益率亏损的可能性越大。这主要是因为,各家片方越来越重视宣发,这部分成本已经成为影片一笔较大的固定开支。目前,宣发一般有两种预算方式,一种是按照预期票房的10%做预算,另一种是与前期制片成本按照1:1的方式搭配预算。

这就意味着即便一部两三千万制作的影片,加上宣发之后就会变成一部五六千万中等成本以上的影片。换句话说,票房排名越靠后的商业影片,在成本上却不占优势,因此票房投资收益会比较低,甚至显示为亏损。

三.一部《青茫》收益8000万,电影回本越来越不靠票房

在2016年之前,计算一部影片投资收益,更多是以公开的票房数据为标准。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票房已经越来越难以反映一部影片的投资收益。或者说,票房收益在影片整体收益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一部影片的收入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收入三大部分。前期收入主要指影片植入收益。娱乐资本论曾经做过一篇分析《港囧》植入的稿件,其中提到,《港囧》中的植入广告多达13个,还包括中国人寿等这样的大客户,甚至在上映前,影片就已经回本,在第一天就开启赚钱模式。

中期的收入主要是指,影片制作过程中的溢价收入。一般情况下,前期几家公司一起组局拍电影,可能投资预算为1亿,当影片拍摄的差不多的时候,如果影片质量还不错,就会有新的公司加磅进来,而这些加磅进来的公司,面临的影片成本有可能就是前面几家原始投资公司的几倍。

所以,一部影片的票房收益,甚至整体影片的投资收益,对于不同的投资方来说是不一样的。比如影片前期成本1亿,后期成本2亿,有可能在后期投资方入场的时候,前期投资方已经收回了所有的成本,这时候,票房的投资收益,对于前期的投资方来说是纯赚,而对于后期投资方来说,有可能是亏损。

后期收入主要是指影片版权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海外版权收益、新媒体版权收益、衍生品等三大部分。其中版权收益占到很大比例,因为这部分费用是纯利润,不存在分账。现在的一般规则是,新媒体版权费用可以跟影片的宣发费用相抵消。

《谁的青春不迷茫》

比如,《谁的青春不迷茫》这部影片的票房才1.8亿,但给光线传媒赚了8000万的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新媒体版权。只要上院线的电影,一般情况下,新媒体版权都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甚至一些比较好的IP价格还可能更高。

另一个典型的版权方面收益是,在今年《我不是潘金莲》的影片中,尽管截止12月4日影片票房3.83亿,距离5亿还有较大差距,但文投控股通过国内票房分成、制片收益、网络版权、海外发行等,获得约1539.41万元收益。

这说明,单单票房这一指标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出一部影片的投资收益情况。

四.悖论:小成本影片票房收益高,但国产大片将进入微利时代?

在这个榜单里,我们会发现,《大鱼海棠》《驴得水》《百鸟朝凤》等小成本影片票房收益率一下子从票房十几亿的大片中脱颖而出;而2亿以上大成本影片投资收益率,比如《摇滚藏獒》亏损至90%以上。

令人好奇的是,未来,整体电影市场会不会为了稳妥的追求高收益,转而更多投资小成本影片?很遗憾,从整体电影市场来看,似乎答案正好相反。

小成本、有特点影片票房收益率相对比较高。但这种影片的IP一般都归属于某一家公司,在预测到影片能赚钱的情况下,其他普通投资人很难有机会投资。“比如这次开心麻花的《驴得水》,外人就很难拿到投资份额”一家发行公司的内部人士称。

一边是票房收益率高的小成本影片难拿到投资份额;另一方面却是影片的制作越来越向大片靠近。

正如前文所述,在宣发费用不断加码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在制作加宣发成本3000万以下的影片少之又少。我们发现,在票房前50名中,成本在7000万以上的影片有32部,占比64%;在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成本全部超过1亿。“大成本制作的基数大,投资收益率自然没法跟小成本影片相比。”一家国有股份电影公司的高层表示。

在采访中剁椒娱投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片方都把影片成本价往高里报,并不在乎表面上的投资收益高低,而在极力给外界传达一种“我的片子很贵,仅仅后期制作就花了不少”的印象。

从2015年的《寻龙诀》到今年的《湄公河行动》,国产影片大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按照好莱坞影片票房回收比例和规律,未来国产影片的票房收益可能仅仅占影片总收益的30%。换句话说,国产电影未来也可能会进入一个票房收益的微利时代。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